周虹,崔琦,张帅,胡晓娇
吉林省一汽总医院,长春130000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可直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持续作用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导致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1]。动脉粥样硬化是大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而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也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一个“窗口”[2]。有研究报道,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27.0%~64.2%[3-4],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不断增加[5]。因此,早期评估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尽早干预,对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3-硝基酪氨酸(3-NT)是机体氧化应激时酪氨酸残基与活性氧簇或活性氮簇发生硝基化反应形成的产物,可使细胞内蛋白或酶变性,导致细胞凋亡或死亡。近年研究发现,3-NT还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6]。但目前3-NT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了血清3-NT水平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2月—2019年3月吉林省一汽总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68例。所有患者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的诊断标准[7]。纳入标准:①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初诊;③年龄>18周岁。排除标准:①妊娠期糖尿病者;②合并急慢性感染者;③合并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④合并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⑤存在糖尿病并发症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昏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患者分为斑块组(颈动脉IMT≥1.3 mm)59例、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3 mm)109例。本研究经吉林省一汽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或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资料收集与分析 收集两组入院时基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其中,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合并症(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实验室检测资料包括3-NT、血脂(TC、TG、LDL-C、H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颈动脉IMT。比较两组基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将两组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基本临床资料共纳入7个因素。斑块组男31例、女28例,年龄(62.25±3.26)岁,BMI(25.13±2.36)kg/m2,合并高血压35例、高脂血症33例,有吸烟史32例、饮酒史6例;无斑块组男69例、女40例,年龄(63.12±3.42)岁,BMI(23.21±2.13)kg/m2,合并高血压19例、高脂血症17例,有吸烟史69例、饮酒史16例。两组BMI及合并高血压例数、合并高脂血症例数、有吸烟史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分别为5.368、30.798、29.793、1.312,P均<0.05),两组性别比例、年龄、有饮酒史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t分别为1.840、1.600、0.684,P均>0.05)。
实验室检测资料共纳入10个因素。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血清3-NT水平分别为(79.52±15.35)、(62.34±12.49)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0,P<0.05)。斑块组TC、TG、LDL-C、HDL-C分别为(5.10±0.35)、(1.39±0.81)、(4.31±1.39)、(1.12±0.43)mmol/L,无斑块组分别为(5.07±0.39)、(1.25±0.71)、(3.09±1.05)、(1.21±0.38)mmol/L,两组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97,P<0.05),两组TC、TG、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493、1.160、1.398,P均>0.05)。斑块组与无斑块组FPG分别为(12.35±3.46)、(10.24±2.76)mmol/L,FINS分别为(10.24±3.26)、(8.32±2.61)mIU/L,HbA1c分别(9.89±3.28)%、(7.02±2.09)%,HOMA-IR分别为3.95±0.63、2.25±0.34,两组FPG、FINS、HbA1c、HOMA-I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318、4.162、6.911、22.743,P均<0.05)。斑块组与无斑块组颈动脉IMT分别为(1.71±0.25)、(1.02±0.16)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59,P<0.05)。
2.2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为因变量(0=否,1=是),以BMI(连续性变量)、合并高血压(0=否,1=是)、合并高脂血症(0=否,1=是)、吸烟史(0=否,1=是)、3-NT(连续性变量)、LDL-C(连续性变量)、FPG(连续性变量)、FINS(连续性变量)、HbA1c(连续性变量)、HOMA-IR(连续性变量)为自变量,纳入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LDL-C、HbA1c、3-NT是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果见表1。
表1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 血清3-NT水平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 绘制血清3-NT水平预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ROC曲线,结果发现血清3-NT水平预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791(95%CI:0.719~0.864),其截断值为70.36 ng/mL,此时其诊断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度为79.66%、特异度为73.39%。结果见图1。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转变、饮食习惯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全球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约90%为2型糖尿病[8]。临床研究证实,长期高血糖刺激可导致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1]。有研究报道,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非糖尿病患者更严重,即便是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粥样硬化或狭窄[9-10]。GUO等[11]观察了435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达到57.7%。因此,探寻2型糖尿病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指标,有助于识别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从而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NT是机体氧化应激时酪氨酸残基与活性氧簇或活性氮簇发生硝基化反应形成的产物,是蛋白质硝基化的特异性标志物。3-NT能够使细胞内蛋白或酶变性,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或死亡,还能够反映机体氧化应激状态[12-13]。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蛋白质硝基化损伤,高血糖环境刺激下血管内皮细胞中3-NT生成增多,可启动内皮细胞死亡通路,导致细胞凋亡。生理情况下,胰岛β细胞中3-NT表达较少,3-NT表达增高可损伤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的空间结构和功能,降低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能力[14];3-NT表达增高还可抑制胰岛素分泌,加重胰岛素抵抗[15]。因此,抑制3-NT表达可阻碍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研究报道,动脉粥样硬化组织同样存在蛋白质硝基化,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可产生大量一氧化氮和活性氧,高浓度的一氧化氮与超氧阴离子生成过氧亚硝基阴离子,从而产生3-NT,而3-NT水平升高能够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16]。2型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刺激下诱发氧化应激反应,血管内皮细胞黄嘌呤氧化酶、NADPH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等活性增加,促使活性氧簇和一氧化氮大量产生[17],进而诱导3-NT生成增多。3-NT通过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信号转导,加剧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但目前3-NT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尚不清楚。
本研究结果发现,斑块组血清3-NT水平高于无斑块组,说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蛋白质硝基化损伤,而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蛋白质硝基化损伤更为明显。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3-NT水平是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表明3-NT可能参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过程。高丽君等[15]报道,3-NT是糖尿病患者血管氧化损伤的标志物,可参与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病理过程。本研究ROC曲线分析显示,3-NT预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AUC达到0.791,其cut off值为70.36 ng/mL,此时其诊断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度为79.66%、特异度为73.39%。结果表明,3-NT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因此,临床对于血清3-NT水平偏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高度警惕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本研究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3-NT外,LDL-C、HbA1c亦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糖脂代谢紊乱亦是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综上所述,初诊2型糖尿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3-NT水平明显升高;血清3-NT水平是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可能作为评估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的生物学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