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胡韬韬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慢性肾小球肾炎主要为免疫介导炎症,大多起病缓 慢、隐袭,病情时轻时重,且迁延难愈。本研究用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共96例,均为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47.51±5.53)岁,平均病程(5.68±1.79)年,轻度8例、中度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平均年龄(48.07±5.91)岁,平均病程(5.13±1.54)年,轻度15例、中度3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原发性肾小球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1]。①起病缓慢,病情迁延,表现可轻可重,可能伴有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发生。②可能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等表现中的1种,也可能伴有肾病综合征或重度高血压。③病程中可能有肾炎急性发作,常因感染诱发。中医诊断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证。症见浮肿、腰脊部酸困,腰痛呈刺痛感,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全身乏力,少气懒言,舌淡白,脉弱。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神志清楚,可正常交流,能主动配合治疗;③了解研究内容,同意治疗。
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②伴有恶性肿瘤或结核;③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④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⑥严重感染;⑦过敏体质;⑧不属于气虚血瘀:⑨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⑩参与其他项目研究。
两组均予以低盐低脂低蛋白饮食,合理作息,严格控制血压,控制血糖,并结合病情给予抗感染以及各项对症支持治疗。给予双嘧达莫片(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968)50mg,1日3次口服;替米沙坦胶囊(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60)80mg,1日1次口服。
观察组加用补肾活血化瘀汤。药用土茯苓30g,黄芪30g,茯苓20g,丹参15g,川芎10g,当归10g,杜仲15g,山药10g,白术10g,赤芍10g,菟丝子10g,五味子10g,葶苈子10g,甘草10g。血尿重减川芎、当归加炒蒲黄、白茅根、仙鹤草,腰膝酸软严重加桑寄生、续断、金毛狗脊,水肿明显加泽泻、益母草、车前子。每日1剂,水煎3次至200mL,早晚分服。
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肾功能相关指标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尿液分析仪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24h尿蛋白。
炎性因子: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
中医证候积分主要观察浮肿、腰脊部酸困、腰痛、倦怠乏力,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计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用SPSS20.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缓解,中医证候总积分减少大于等于70%,尿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无明显异常,肾功能接近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显著减轻,中医证候总积分减少30%~69%,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1个“+”,高倍镜下尿红细胞小于5个,肾功能有所缓解。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明显缓解,甚至加重,中医证候总积分减少小于3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RBP(mg/L)BUN(mmol/L)Scr(μmol/L)24h尿蛋白(g)观察组 48治疗前95.37±13.13 15.45±2.61 111.62±26.64 1.83±0.24治疗后 42.66±5.49*△ 5.71±1.49*△ 73.62±7.74*△ 0.36±0.11*△对照组 48治疗前96.89±15.37 15.52±2.87 112.58±25.81 1.92±0.21治疗后54.71±6.59* 7.03±1.53* 81.35±8.11* 0.61±0.15*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hs-CRP(mg/L) TNF-α(ng/L) IL-6(ng/L)观察组 48治疗前 7.38±1.26 46.43±4.64 12.52±2.36治疗后 3.15±1.25*△ 35.48±4.91*△ 6.25±1.58*△对照组 48治疗前 7.33±1.21 46.47±4.94 12.74±2.28治疗后 5.75±1.13* 41.36±4.85* 9.27±1.52*
两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复查血常规以及肝肾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水肿”、“虚劳”、“尿血”、“腰痛”等范畴。治疗应以补益肾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主[4]。补肾活血化瘀汤中黄芪健脾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白术补脾健胃、燥湿利水,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葶苈子下气行水,丹参、川芎、当归祛瘀生新、凉血清心、行血中之气滞、补血活血,熟地、山药、杜仲填精益髓、益气养阴、补益肝肾、强健筋骨,菟丝子、山茱萸、五味子补肾益精、固涩精微,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肾、益气活血、活血化瘀之功。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可改善肾功能。茯苓可增强机体免疫。葶苈子有广谱抗菌作用[5]。
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