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路径及实践

2020-12-09 09:42辛治杰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草坪居民社区

辛治杰

(常德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常德 41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就是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文化教育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同样,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广义的社区文化包含了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则是社区文化的基础,没有发达的社区教育就不可能有繁荣的社区文化。民政部早在2009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发展社区教育要进一步繁荣城乡社区文化,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部等九部委也在2016年《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社区为根,特色发展,鼓励各地结合当地历史、人文资源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清晰指出了社区教育的发展要与社区文化建设充分结合。

一、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1],既是社区建设的灵魂,也是社区的精神内涵所在,其中就包括了社区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是社区的根和魂,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些年,很多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与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下日渐式微,面对发展空间缩减、传承主体散失、创新发展不足等困境,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区教育融合起来尤为必要。一方面,传统文化可以借助社区教育课程和活动在社区居民心里生根发芽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社区中的传承创新有利于唤醒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氛围,进一步推动新的文化繁荣。

(二)社区教育本土化、特色化的需要

社区教育实质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2]。近些年国家非常重视社区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部、民政部等纷纷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文件,有效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社区教育对社区居民缺乏吸引力,形成了“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局面,而通过将社区教育活动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如地方艺术、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等的融合,既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学习需求,扩大社区教育的群众基础,也可以摆脱目前社区教育需求与供给脱节的困境。

(三)社区建设深入开展的需要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很多地方政府把社区建设更多地看成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在社区建设中过度追求高度的物质文明,比如社区经济发展、硬件设施建设等,忽视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对居民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北大著名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提出21世纪的社区建设将走的是一条从社会返回社区的道路,即社会人文化,强调培育社区人文精神是现代社区建设的核心[3]。因此,深入开展社区建设必须要将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有效融合起来,一方面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以此来引导价值取向、规范居民行为、增强社区凝聚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居民与社区文化间的桥梁作用,推动社区文化的普及传播与传承创新,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领悟力与文化素养。

(四)居民幸福指数提升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幸福指数成了政府和居民的共同诉求。社区作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构建幸福社会的基础,能够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健康的价值观,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具体来说就是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遵循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推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4]。通过二者的有效融合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的价值追求、精神境界、文明修养和道德情操,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二、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融合发展过程

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通过政府、社区学校、单位、民间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以社区课程、社区活动、品牌项目等内容为载体,在发展过程中互相融合、互相推动、协同发展,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具体分为四个阶段[5](图1),各阶段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但能够有效展现两者融合发展的趋势。

图1 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螺旋上升发展四阶段

第一阶段:社区文化带动社区教育

地域传统文化的发展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及丰富的活动内容,政府、社区学校也提供了相应的政策、资金、教师等资源,这些都有力带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第二阶段: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文化

社区教育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品牌项目,一方面促进了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扩大了社区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认同感,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由物质层向精神层深入。

第三阶段: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互相结合,互相推动

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对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发了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教育创造了条件。而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区教育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区的传播,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

第四阶段: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深度融合、全面发展

一方面社区文化不断拓展社区教育的服务范围,提高社区教育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提升社区的文明程度及治理水平,促进社区建设,最终满足社区居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融合发展路径

1.结合传统文化

地域传统文化是当地居民在长期居住和交往中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存在着大量不同形态的中华文明精粹,能促使人们重伦理、重情义,有利于形成和谐文明的环境以及淳朴向上的民风,对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意义。同时,地域文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够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而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又能结合时代精神进一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做到文化创新。

2.服务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能够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繁荣,也是社区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其满意度决定着社区教育的成效。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于人民,开展各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教育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具有强大凝聚力和不竭生命力,才能实现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并最终走向文化自信[6]。

3.利用政策资金

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都属于社区的公共服务。政府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发挥着对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二者的融合发展要坚持“党委主导、政府引导”,用好政策、用活资金,推动社区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学习共同体建设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形成更多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社区治理水平[7]。

4.培育文化人才

人才是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社区文化的品质和社区教育的水平。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必须发挥各类文化人才的作用,例如,挖掘民间艺人利用地域传统文化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培养更多的文化教育工作者以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引进专业的文化管理人才,聘用高素质的文化管理干部,培育各类志愿者队伍等。以此引导居民参加社区文化教育活动,推动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自觉认同,实现“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目标[8]。

5.建设文化阵地

文化阵地作为社区文化教育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文化阵地是开展社区活动的主要场所,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内容条件。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要以阅览室、文体室、培训室、党建活动室、舞台广场等为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充实居民的业余生活,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和温馨的家园意识。另一方面,文化阵地作为连接社区居民文化需求与政府文化建设的桥梁,在宣传教育、服务引导、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打造,社区居民可以更好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普及科学、道德、法律、政策等知识,培养社区意识与社区情感,共同参与社区建设。

6.创建品牌特色

社区教育品牌指社区在提供终身学习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普遍推广价值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社区教育课程或活动。它既是社区教育形象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社区教育品牌的创建源于长期实践经验的凝练,这一过程本身就可以推动社区教育的优质发展。社区教育品牌形成后又能够通过其影响力和渗透力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在社区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增强社区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7.先进文化引领

文化是一种需求,更是一种发展动力,经济发展与文化需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先进文化是位于时代前列,鼓舞、引导、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催人奋发、团结向上的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先进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一方面,社区教育发展初期主要是自下而上的自发需求,必须要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主动供给转变,才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行为方式,实现社区教育的本体功能。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将其转化为居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社区内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9]。

三、常德市草坪镇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实践

草坪镇位于常德市鼎城区西南二十公里,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有上古圣贤“善卷”留下的善德文化,也有楚文化鼻祖屈原留下的爱国文化;举世闻名的距今4500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一处就在草坪镇花叶港村;南宋农民企业领袖钟相在此揭竿而起,厉兵秣马、操练将校,“草坪”之名便由“操坪”演变而来;抗日战争时期草坪陡山是“常德会战”重要的外围战场,留下了当地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近几年,草坪镇以“政府引导、专业辅导、市场主导”为主要模式,主动将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形成了以演艺文化为主力、诗词人文文化为底蕴、农庄休闲文化为补充、群众健身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体系,各种文化互为补充、共同繁荣,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10]。

(一)传承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让草坪镇的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不竭的生命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丝弦和花鼓戏就在此发扬光大,还产生了三棒鼓、渔鼓、车儿灯、彩龙船等一大批民间艺术形式,草坪镇也在2011年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鼎城社区学院、草坪社区学校联合草坪镇民间艺术联合会成立了30多个农民剧团,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剧团成员都是“忙时下田干活,闲时搭台表演”的当地农民,节目以传统民间艺术为表现形式,内容自编自导、贴近生活、幽默风趣,如常德丝弦《乡嫂骂夫》、双棒鼓《劝婆媳》、渔鼓《五劝村民歌》等,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不仅传承了优秀地域文化,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在宣传中央政策、推进农村社会和谐、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政府重视支持

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离不开草坪镇政府在观念、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重视和支持。镇政府因势利导,依托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以“品牌兴业、文化兴镇”为发展思路,以打造“全省文化名镇”为目标,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民办文化发展的决定》,每年拨付三十万元专项资金;制定了“智力扶持计划”,全面实施“十百千工程”(打造十个精品节目、编写一百个优秀剧本,培训一千名演义人才);牵头成立草坪民间艺术联合会以及湖南省第一家乡镇文联;在《善德风》《朗州》等期刊和政府网站上开辟专栏,创办了杂志《草坪诗苑》,支持录制了三十本文化专题片,组织文化精英编写了三十五万字的地方志书《草坪》,创作了镇歌《草坪流淌着一条河》。在镇政府的持续推动下,草坪镇农民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和常德草根文化广场也在规划建设,打造属于当地居民自己的大剧院和文化广场。这些举措提升了“草坪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了草坪镇的知名度,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草坪镇近些年以此为基础先后引进了30多个项目,总额近7000万元。

(三)培养文化人才

为了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草坪镇政府及社区学校非常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镇政府每年拨款十多万元作为文化引导资金,积极吸纳乡土文化人才入党,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创作更多的符合中央政策精神、针对性强的宣教节目。草坪社区学校常年聘请专业老师、地方文化名人来草坪开班讲课,每年培训民间艺人200多人次,推荐文化站站长、相关人员参加省市培训100多人次,组织剧团团长学习、观摩大型文艺表演100多人次。鼎城社区学院联合区文化部门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当地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送戏下乡、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带动民间剧团的创作表演;通过专业艺术人员包片辅导,将示范性演出与基层文艺辅导紧密结合;通过文艺轻骑小分队深入农村举办文艺辅导、理论讲座来提高乡村剧团的创作表演水平等。

(四)传播先进文化

只有形成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文化才能成为一种力量。草坪镇始终注重将先进文化与社区教育相融合,以文艺活动为抓手,用先进文化引领人民群众,真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政府引导下,当地居民自发创作了内容丰富的文艺活动,涵盖了农村邻里和睦、敬老孝老、遵守公德、倡导科学等方面。节目虽然乡土气十足,格调却并不媚俗,弘扬着主旋律,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了草坪小康建设的加油站、精神生活的净化池、干群关系的黏合剂。例如,作品《好支书刘道军》展现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心系群众、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在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作品《草坪新事多》反映了草坪镇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了外地务工的草坪人的爱乡之情;作品《五劝村民歌》用声情并茂的表演劝诫村民戒赌、孝顺老人、相信科学、计划生育、遵纪守法……这些节目对居民的行为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地唱歌跳舞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打架斗殴、地下六合彩等现象也难觅踪迹。

(五)打造品牌团队

草坪镇非常重视品牌团队在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中的重要性,一直致力于打造文化团队,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政府的指导与社区学校的协助下,草坪镇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群众性文学社团“草坪诗社”,创办了诗刊《草坪诗苑》,发行了《草根诗集》,推动了草坪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2008年成立了草坪民间艺术联合会,发展民间艺术团体33个,每年平均演出7000多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省、市各级文艺演出中屡获大奖;2009年又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乡镇文联草坪镇文联,采编了地方志书《草坪》,编写了创先争优读本《先锋之歌》,主办了《草坪欢歌》文艺汇演、七一建党庆祝等活动。另外还有文学社、摄影协会、读书会、农民技术学校等组织机构。这些团队在打造自身品牌的同时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草坪文化的提质升级。例如,诗社的100多名“土诗人”不仅进行诗词创作,还结合身边事积极为民间剧团写剧本,并参与了地方志书的编写。当地居民在团队中实现了由文化客体向文化主体的转化,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总之,常德市草坪镇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了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区教育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文化观,促进社区文化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社区建设一定要注重二者的融合发展,以此提高社区治理水平,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居民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猜你喜欢
草坪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我们都爱大草坪
高台居民
爱护草坪
You Are the Real Winner of the 2008 Olympic G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