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2020-12-09 19:05:47张宗雪毛秀莲王晓琼曾连珠李宝珠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面罩呼吸衰竭呼吸机

张宗雪,毛秀莲,王晓琼,曾连珠,李宝珠

(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护理部,广东 湛江 524002)

呼吸衰竭是各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终末表现,以不可逆性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一会采用机械通气[1]。无创呼吸机减轻患者的痛苦与不适,但易出现较多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辅以全面、科学护理措施对提升患者治疗耐受性及临床疗效意义重大[2]。本研究探讨优质护理的临床优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01-2020.01我院呼吸内科收住院60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常规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9.52±4.26)岁。优质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63~79岁,平均年龄(69.50±4.30)岁。入选患者均已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疾病症状护理及并发症预防。

优质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内容有:(1)转变服务理念:为适应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我院开展人文关怀相关知识培训,教育护理人员应转变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将优质护理服务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机械化遵医操作,变被动为主动服务。(2)抓好细节服务:①优质病房环境: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安全的病室环境,调整病室温度、湿度,尽量避免医源性因素刺激,病房光线不宜过强,限制家属和朋友探视时长,确保病房安静,保证患者休息充足。②面罩选择及佩戴:面罩选择需结合患者面部大小,同时面罩松紧度需以能通过一根手指为宜,但需要避免漏气或者过松导致脱落。护士需定期观察患者,对其头带松紧度进行检查,必要情况下于鼻翼双侧填塞棉球,确保面罩密闭性,防止压力性损伤出现。③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定时咳嗽咳痰,痰液粘稠时可以适当雾化稀释痰液,协调翻身、拍背;无力咳嗽时,护士给予适当的机械吸痰。④心理护理:在与患者交流时融入大量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构建一个高水平的服务平台,重视人文关怀。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血氧分压(PaO2)作为检测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优质组:治疗前,PaCO2:82.1±17.8mmHg,PaO2:36.6±13.8 mmHg,治疗后:PaCO2:65.1±13.6mmHg,PaO2:77.5±24.5mmHg。常规组:治疗前,PaCO2:82.2±17.5mmHg,PaO2:36.9±13.4mmHg,治疗后:PaCO2:59.4±13.3mmHg,PaO2:52.8±24.1mmHg。两组患者PaCO2和PaO2无差异,(t=0.152,0.184,P<0.05);治疗后,优质组患者PaCO2和PaO2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t=10.336,9.674,P<0.05)。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通气技术不断完善,在呼吸衰竭患者中得到充分应用。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面罩无创呼吸机通气可以改善呼吸衰竭的临床症状,在无创呼吸机通气的作用下,会减少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但如果通气效果不佳,容易引发副作用[4]。目前临床影响通气效果的因素很多,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消除一切不利因素意义重大。

常规的护理操作缺乏针对性与连贯性,且尚未形成统一的治疗和判定标准,故难以在患者治疗时迅速掌握其病情变化。优质护理作为以患者为中心优化一系列护理程序,现已被临床广泛推行,是一种覆盖面广、质量高的新型护理模式,其本质在于注重专科护理的同时,增加了心理、预防等干预措施,本研究将其应用于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患者中,结果显示: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证实优质护理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同时也可能与治疗方法的统一规范等因素有关,但本研究所选样本量较少,结论的准确性仍有待商榷。

优质护理在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患者的耐受性及舒适度均得到明显提高,有利于病情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面罩呼吸衰竭呼吸机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理想面罩
中国宝玉石(2021年5期)2021-11-18 07:34:50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