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奇敏
(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血透室,江苏 无锡 21401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要常年透析治疗,毒素逐渐侵犯器官和系统,引起电解质酸碱代谢紊乱、透析高血压、贫血等并发症,需要进行长期有效的护理管理[1]。本文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三位一体”护理管理模式,取得效果满意,具体如下。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2月本院进行维持性血透患者6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34例。其中常规组有男18例,女16例;年龄41~68岁,平均(52.24±9.88)岁。实验组有男17例,女17例;年龄42~70岁,平均(53.36±10.14)岁。
1.2.1 常规组
进行维持血透的常规护理,主要为在院期间的透析护理、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出院宣教等。
1.2.2 实验组
在以常规组基础上予以”三位一体”护理管理:成立”三位一体”护理管理小组,成员由患者床位医师、责任护士、社区负责人组成,护士长作为小组组成,负责统筹协调及监督工作;评估每一位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小组成员均应知悉计划内容并落实措施。组建信息联通平台,涵盖医院、社区及患者家庭3个端口,对患者病情信息及健康档案及时进行更新,以便医院、社区及患者都能够及时查询了解;定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血液透析相关知识培训,结合患者个人情况、存在问题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疾病知识、血液透析注意事项、饮食指导、家庭自我护理等内容,并将培训内容上传至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便于患者回顾学习;医院与社区之间建立双向转诊关系,患者出院前医院护理人员提前与其所造社区负责人进行转交联系,社区负责人负责患者出院后的监督与管理;定期随访,做好患者的家庭健康管理, 每周1次电话随访,每月1次上门访视,充分了解患者用药、饮食、瘘道等情况,对患者存在问题予以及时纠正指导。
1.3.1 两组血透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包括透析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性贫血及其他常见并发症。
1.3.2 两组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使用SF-36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3.3 两组血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满意度=100%-不满意率。
以SPSS 20.0分析,P<0.05证明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中发生透析高血压4例,心血管疾病1例,肾性贫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常规组中发生透析高血压7例,心血管疾病2例,肾性贫血2例及其他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1.18%。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数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评分为(90.67±6.54)分,常规组为(78.24±8.96)分,实验组评分明显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后实验组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常规组。
实验组血透患者中有1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7.06%;常规组中有4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8.24%。实验组血透患者满意度明显比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延长尿毒症患者生命的治疗方法,目的是代替衰竭的肾脏清除体内有害物质及多余的代谢废物,补充体内所需物质,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2],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也会带来许多并发症,发现有效的护理管理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其治疗效果。患者在院时多能得到良好的护理管理,但出院后患者多由于缺乏监督指导及自我护理知识,无法正确进行自身健康管理,从而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3]。
”三位一体”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在医院、社会及患者家庭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可以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长期延续性的干预、指导与监督,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4],从减少各种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位一体”护理管理模式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供有效的连续性的护理服务,有利于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