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芬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中医医院,江苏 常州 213300)
随着现代高速交通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交通意外伤,高空建筑伤、矿难等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高危因素,大多数患者在受到生理创伤的同时,还会合并焦虑、恐惧和抑郁等负面情绪,降低了治疗效果[1]。本研究对心理护理干预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5月我院急诊科的60例外伤患者,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受伤原因:四肢骨折15,硬膜外血肿7,脑震荡8例;年龄20~75岁,平均(37.69±4.28)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75岁,平均(38.34±5.39)岁。受伤原因:四肢骨折16,硬膜外血肿8,脑震荡6例。
对照组使用常规急诊科护理,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护士需要保持友好、礼貌和端庄的形象,从而为外伤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印象,增强患者对工作人员的信任度,而且通过对患者的感觉及听觉神经进行刺激,增强患者的愉悦程度及舒适程度,提高外伤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与配合度。认真的评估急诊外伤患者的心理情况,鼓励其说出担忧的问题和自身的状况。在患者创伤的初期阶段,可以采取肢体和语言等方式加强心理疏导。并且多鼓励患者之间沟通和交流,说出内心的恐惧,可以缓解急诊外伤患者心理方面的压力。为患者播放一些比较舒缓的音乐,播放其喜欢的视频,尽量地转移急诊外伤患者的注意力。对于出现抑郁及焦虑情绪的急诊外伤患者而言,必须加强与其交流,在进行交谈时,要注意保持镇定、温和与从容的态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坚实的信任感以及安全感,使其更容易相信和接受护理人员,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极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式,使其保持身心放松状态,减轻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程度。
比较两组急诊外伤患者的急救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以P< 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十分依从19例,占63.33%,基本依从11例,占36.67%,不依从0例,占0.00%;对照组十分依从15例,占50.00%,基本依从11例,占36.67%,不依从4例,占13.33%;观察组急诊外伤患者的急救依从性为100.00%(30/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26/30) (P<0.05)。
观察组十分满意19例,占63.33%,基本满意10例,占33.33%,不满意1例,占3.33%;对照组十分满意14例,占46.67%,基本满意10例,占33.33%,不满意6例,占20.00%;观察组急诊外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 (P<0.05)。
急诊科每天的接诊量较大,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各不相同,特别是近些年外伤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外伤患者主要是因为意外事故所引起[2-3]。因为伤口的疼痛和意外事故的伤害,不但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且急诊科外伤患者的心理往往比较复杂,在面对外伤的急性刺激时,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抗拒治疗以及情绪低落等不良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心理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4]。
为改善急诊外伤患者的负面情绪,必须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很难详细的了解及护理每一位患者的心理情况,也是造成治疗效果不佳以及目前医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加强对急诊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能明显提高急诊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必要的医护纠纷发生率。心理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通过采取医学心理学知识,恰当的护理方法、科学的态度和美好的语言对患者的心理顾虑、精神痛苦、疑难问题以及思想负担进行疏导,并且采取诱导、启发、说服、安慰、解释、调整环境和劝解等方法,舒缓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摆脱困难,增强其自信心。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急诊外伤患者的急救依从性为100.00%(30/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26/30)(P<0.05);观察组急诊外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67%)明显更高(P<0.05)。表明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减轻急诊外伤患者的急救依从性,还能提高满意度。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急诊外伤患者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