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俊敏 王引兰
(忻州师范学院政治系,山西 忻州 0340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指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促进人民思想和精神上团结一致”是我国文化制度的显著优势。高校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部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使命,因此高校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理想信念培育机制,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之钙,也是其实现和拓展生命意义的重要支撑。针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高校务必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历史发展出发推动制度化进程。
(一)推动制度化建设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体系化的具体表现 “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是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今日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并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而取得的。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团结人民。[1]这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的重要指示和战略部署。社会主义高校,要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立德树人;高校领导都是优秀共产党员,新的发展环境下要勇于担当,真抓实干;高校教育工作者坚决落实好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新要求。高校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实施理想信念培育过程的制度要求和保障条件,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时效性,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自身未来发展与祖国发展强大是分不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可以让每一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多举措引导他们将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发展统一起来,将小我融入大我,这样才可以汇聚起强大的力量,获得成就自我、与祖国共同成长进步的机会。[2]
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成为一流高校就必须要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广大高校必须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注重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保障,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培养出的时代新人的精神底色。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合格的人才来担当。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会自觉专注专业发展;自愿砥砺道德品质;自发追求完善人格。
(二)推动制度化建设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我们在全社会培育核心价值观目的就是将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标准、构成及态度等纳入教育范围,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使人们逐渐拥有成为社会主义信仰及理想的人,使人们都能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服务。[3]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长期普遍遵循、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有着深层次的影响。高校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先进单位和群体,对于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力和指向性,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通过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自己身处的生产、生活社会现实的主观感受;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把握;是对主客观认识的升华,继而在实践中进将这些认识内化为衡量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标准或依据。[4]个体的这种朴素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会慢慢演变成社会的价值标准和精神追求,从而产生出强大的精神力量。高校的理想信念培育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对共同理想的认同和认可,并在社会实践中坚定、升华认识,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一培育过程既是大学生自身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在思想、政治、道德、精神等各个层面不断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理想信念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一旦形成就会指引、矫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才会在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自觉严格要求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推动制度化建设是破解思政教育难题的关键所在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我们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社会中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充斥,导致人们出现了信仰缺失、颓废空虚、焦虑迷茫等问题。而这样的消极影响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高校,青年大学生面对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容易迷茫,甚至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前景。这也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具有新时代历史特点的困难和挑战的重要表现。面对诸多挑战,高校更要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巩固主流价值观念和思想的地位,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展。
青年大学生将全面参与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建设和实现过程,他们的理想信念、本领担当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面对复杂的形势和环境,大学生尤其需要正确且坚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了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仰,才能避免犯错误,少走弯路;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过程中带来的诸多挑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可以自我辨别是非,自觉摒弃腐朽没落的思想,避免被错误消极的文化侵蚀,进而可以更好应对西方国家从未间断且更加隐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和平演变的企图。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高校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在学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全面培育他们的理想信念。青年大学生要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坚定“四个自信”,在经历风雨中与祖国共同成长。
从目前学界相关研究来看,相关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多的,为当下的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学习,联系本人工作实际情况,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基本良好,呈积极、向上的趋势,但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功利化、不能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等问题。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校以理想信念培育为核心的相关制度是存在问题和不足的。
(一)制度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 目前担负理想教育责任的主要是相关职能部门、思政课教师、院系副书记、团委书记和辅导员。从学校层面来看相关的组织机构、行政隶属关系及各自的职权划分等制度是相对完备的,但具体到执行层面,总是会出现由于沟通协调机制等不健全,导致各主体间不能有效沟通,各自为阵,交流、互动很少,协同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常见的现象就是同一个教育目的和主题,多部门各行其是地搞各种活动,导致活动很多,学生真心愿意参与的很少。目前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生按学号轮流参加相关活动的情况,这样的结果就是有相关需要的同学可能没有参与到自己想要的活动中来,有的则迫于任务压力参加于己意义不大或者毫无意义的活动,实际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了。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各高校从理想信念培育的总体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对各培育主体的职责要明确,同时要完善各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培育的效果。
(二)制度结构有待优化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应当包括知识制度、学科制度和具体工作制度,目前来看这些制度都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1.高校思政课相关课程的部分章节内容涉及理想信念教育,由思政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性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很强的政治性色彩而且内容枯燥,加之教师的认识程度、能力水平不一,又常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等原因,难以将相关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学生不愿学或者被迫学,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高校作为培养人的单位,多年来更多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重视学生的专业发展,而忽视了“育人”,导致一段时间内出现高分低能、德才错位等现象。尤其近几年各高校都在追求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致力于学科品牌的打造,常常忽略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制度体系的建设。[5]
3.具体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队伍配备不全。思政课教师短缺问题比较常见,1∶350 的比例不能完全实现;专职辅导员的配备不齐也是高校常见的问题之一;条件保障不到位,理想信念培育尤其是实践环节需要的条件和资源有限,难以有效保障相关培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实际操作不到位,从学校的指导思想来看非常重视理想信念培育工作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总会出现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三)制度执行效果欠佳 从目前现有的理想信念培育机来看,制度化进程亟需进一步推进。高校各组织、部门开展的相关学生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很多活动追求形式,打着“理想信念”的旗帜,最后搞成了唱唱跳跳的晚会,红火热闹之后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效果,而且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沟通导致相似活动数量多,质量却一般。从根本上来讲,这些流于形式的活动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另外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培育理想信念应该体现层次性,对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应更高,可以区别于对普通大学生的目标和要求。现实中千篇一律的形式和要求,大大降低了应有的效果,这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推动制度化建设是高校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关键,也是新时代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立足新时代,面对新挑战,守正创新、开拓培育理想信念的工作新局面是高校当下乃至未来的重要工作。
(一)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科学理论是正确行动的先导,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于对思想理论的清醒认识和坚定。[6]新的历史时期,外部环境时刻在发生着变化,诸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随之而来,高校面对这些困难必须要开创性地开展理想信念培育工作。高校各育人部门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到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并进一步去捍卫真理。这里所讲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7]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创新和发展科学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科学理论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中收获的理论成果,还将指引我们当下乃至未来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新时代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建设需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以应对当前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形势和最新变化。高校要通过完善制度的措施,要求相关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结合学生实际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以恰到好处的方法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且将这些科学理论成果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三进”,武装学生头脑。通过制度化的措施,保证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成果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要求的一致性。唯有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才能真正促使青年大学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民族复兴伟业的缔造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助力者。
(二)加快制度建设和完善 制度保障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制度建设作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既明确指出了我国十三个方面的制度优势,同时也明确要求,未来我国文化制度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7]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建设旨在更好地规范身处其中的领导、教师、工作人员以及学生的行为,促使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应有效果。
1.制度具有指导和约束相关人员的功能,因此高校的理想信念培育制度建设要做到明确各自的职责,包括领导、各职能部门、教师、辅导员以及大学生在内的所有教育主体和客体。制度的内容要做到全面、合理,既要明确该做的、能做的和必须做的,也要明确不能做的。
2.高校在制度化过程中务必体现对教育的主、客体双方的重视,完善对教育主体和客体双方的激励机制,确保二者有机协调,促进培育目标的实现。另外,将制度化的内容以醒目的方式呈现于相关人员工作和学习的场所,可以很好地起到润物无声却坚实有力的作用,促使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做好理想信念培育工作。
3.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相关人员的职责是否落实到位,需要有完善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教学工作的考核比较容易实现,其他相关人员的考核虽然相对较难,也可以通过工作记录的方式完成考核,但是这样的考核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大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如何才是考核的根本,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考核制度的建设。
(三)完善齐抓共管机制 习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这就要求高校的制度建设过程也必须体现协同效应,构建各教育主体齐抓共管,努力构建“时时可教育、处处能教育、人人愿教育”的局面。针对高校目前各部门和具体岗位培养目标各有侧重,教育过程各自发力,思政教育效果难以融为一体的现状,高校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提高站位,宏观把握,切实促进各教育要素之间的良性沟通和协调运作,最终实现教育目的真正落脚到促进人的发展。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因此通过制度化的建设来保障和推动理想信念培育工作常态化进行,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高校不仅要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更应该在教育的全过程践行这一理念,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抓好育人时机,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
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各教育主体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在润物细无声中培育他们的理想信念。针对大一新生,要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机,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活动、迎新晚会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认识大学只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一个平台,明确自己来读大学的目的和意义。大二的同学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各教育主体应顺势结合历史与现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明白人生理想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一致的,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大三的同学对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一阶段他们的困惑更多是对专业发展产生的迷茫,此时要在专业教育的过程帮助学生坚定选择,认识到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既需要坚定信念的支撑,也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更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支持。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一个思想提升的过程,更需要在实践中巩固升华。大四的学生主要面临就业和升学的压力,我们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实现是一条充满艰险的曲折之路,要做好面对失败的思想准备,也要做好艰苦奋斗的行动准备。总之,大学四年时间是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关键时期,抓好时机开展理想信念培育工作需要上下齐心,各教育主体共同参与。良好的制度是保证培育效果的前提,高校要通过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促成各理想信念培育机制产生协同效应。
(四)坚持因时而谋、顺势而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后仍然要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作为教师的教育主体,还是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大家面临的外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因循守旧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更难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教育理念,提升能力素质,创新工作方式是现实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能否抓住教育时机,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则需要高校制定和完善相应制度来保障实施。
2020 年伊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时间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但同时掀起了全国人民空前团结、共克时艰的高潮,各行各业的人都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全民抗“疫”的过程中更是涌现出了很多默默无闻却直击人心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这些英雄既包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联防联控的公安民警、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身处海外的中华儿女,也包括坚持在家的每一位普通群众。出现这样伟大感人的情景,正是因为全体人民基于“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在大灾大难面前能够表现出“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的伟大壮举,这正是我国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高校应该深刻认识到“利用好”疫情,对培育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停课不停学”特殊的形势下,高校应通过制度要求,提高相关教育主体的责任意识和思想觉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将发生于当下的感人故事,不失时机地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教育主体也应自觉主动抓好时机,做到善于利用素材、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创新工作方式。正当其时的时机、打破时空的方式、真实感人的内容,更容易抓住人心,引发共鸣。恰如其分的培养和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更可以透过实践,升华感性认识,真正树立起科学合理且坚定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