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农产品结构优化机制研究①

2020-12-09 22:16吕海宁
热带农业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供给加工农产品

吕海宁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宣钢分院河北张家口075100)

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之后,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有效政策与措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必须加大力度全面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化改革,根据实际需求生产,保证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水平与效率,确保农产品供给数量充分,质量与消费者实际需求相符,构建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中国著名经济学教授吴敬琏[1]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逄锦聚[2]研究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矛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冯志峰[3]制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与具体实践途径。前人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国情,分析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运行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农产品产销脱节,供需矛盾突出,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经济发展较慢,经济增长明显乏力,无法脱离经济紧缩临界区间[4]。基于此,叶丹等[5]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深入探究了农产品结构的影响要素,制定了农产品结构优化途径;姜长云等[6]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分析,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误区,科学合理推进了农业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性建议。在上述研究结果基础上,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探讨农产品结构优化机制建设。

1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农产品结构存在问题

1.1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

在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下,社会各界开始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加大了抽检力度,并扩大了抽查范围,数据显示状况良好,但是各种安全问题依旧不断衍生。就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而言,中国从2002年开始着手构建可追溯机制,但是至今依旧不够健全,尤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的标准化不足,相应的法律制度匮乏,且相关标准强制性相对欠缺,缺乏约束力。

《2015-2014年主流网络舆情报道的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报告》明确指出,在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高达2.5万起,这就代表中国每天平均发生69起食品安全事件。据报道,2015年出现了“僵尸肉”走私事件;福建省出现2 000 t病死猪肉流入市场和餐桌等事件。此外,中国一些农产品检测结果明显不容乐观。调查数据表明,水产品检测的合格率一直处于五大类农产品末端位置,2015年检测合格率为95.5%,并连续3 a未达到96%[5]。

1.2 农产品扶持政策侧重点存在偏差

基于农产品产量与规模明确对农业生产的大力支持,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农产品质量与品种结构。而农业扶持政策导向的侧重点发生严重偏离,没有重点突出对具市场竞争力的高品质与品牌农产品的引导,导致农业产业一直处于只注重产量而忽略品质的发展状态,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3 农产品的研发与加工能力较差

当前,大多数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品种开发意识与研发能力相对不足,依旧以科研单位作为主导。尽管农产品产量在快速增长,但农产品加工依旧处于低水平、小规模、粗加工的不良状态。有数据表明,中国农产品加工水平偏低,粗加工能耗却很高,就农产品副产物与加工副产物而言,其中有2/3农业资源尚未实现循环高效利用,使得农产品附加值不断降低,无法保证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2015年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5]可以看出,在2014年中国农业品类授权大概有90%都来自国内,其中教学科研单位授权大约占据55%,同比增长了35%左右;企业授权占据了大约40%,同比下降了34%。由此可知,2014年中国科研单位品类授权明显超出企业,直接占领了主导地位。然而,国外企业品类授权占据了大约92%,远超教学科研单位,占据主导地位。

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5]可以看出,2014年中国农产品加工率大概仅为55%,距离发达国家整体水平依旧存在较大距离。其中,果品加工率则占据了约10%,与世界平均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肉类加工率只占据约17%,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显著。受产地低水平加工技术影响,中国与发达国家技术装备存在巨大差异。在加工初期,中国年产损失几乎高达3 000亿,即浪费了大约1亿hm2的投入、产出,这就代表约60%中国农产品副产物与加工副产物都未实现循环高效应用,而加工企业均耗电量与水量却远超发达国家。

1.4 农产品结构与市场规律相脱节

随着新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农业生产要求逐渐提高,生产成本随之增长,农产品价格倒挂愈演愈烈,供给结构科学合理性大大降低,使得部分农业地区土地资源逐步走向超负荷运行状态,甚至与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相脱节。当前,中国粮食产量快速增加,在此形势下,粗放式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结构的失衡性逐渐加剧,进而直接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直以来,中国在农产品种植培育上重视程度不一。就玉米而言,2016年中国玉米产量是2.2亿t,粮食产量是6.2亿t,占比过高。由《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7]得知,2015年中国玉米品类授权占比最高。虽然2016年粮食减产政策得以落实,玉米产量开始下降,然而在高比重供给的影响下,玉米依旧保持过剩状态,库存较多,为了有效减少积压状态,在2016~2017年中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玉米播种实际面积。

2 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分析

2.1 农产品有效供给

受人们生活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消费者的高品质农产品需求也不断提高,但是,现阶段中国农产品依旧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与库存压力巨大的不良现象。在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作用下,农产品与农业经济备受消极影响。而通过有效实施农产品供给侧深化改革,能够实现农产品生产条件优化升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从而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农产品需求。

2.2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在农产品生产要素中,土地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只有实现土地与相关要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在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目前中国农业发展中,许多要素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不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也严重阻碍了土地利用率,使得农产品生产效率大大降低。所以,必须进行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才能够实现农产品结构优化目标。

2.3 就业岗位显著增加

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顺利实施,可显著增加就业岗位,有助于农民就业结构的优化,提高生产水平与质量,从而改进农产品结构;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剩余劳动力的收入。

2.4 政府政策的积极扶持

政府政策的有力扶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行政制度与金融资金。政府应有效减少行政制度的制约,并在金融资金上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进而促进了农业产业良性发展,实现了农产品结构优化,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

2.5 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

若要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创新农业技术势在必行。以农业技术优化为目标,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农产品增长方式,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结构优化[8]。农业技术的改进对农产品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下,应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以此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与水平。

3 农产品供需失衡特征分析

3.1 单一型农产品供给

随着消费者需求逐步多元化与个性化,消费者群体的鲜明性与独特性也得以凸显。由于个体消费观念不同,导致消费行为也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居民农产品需求结构从单一型开始向多元型转变,消费者偏好分化越来越显著。但是农产品供给侧却表现为传统型与政策性类型供给过剩的不良局面,类型、结构、功能单一化,而优质农产品供给相对欠缺,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要,导致消费者隐性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3.2 品牌化农产品供给落后

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需求逐步提升,农产品开始向多样化、营养化、功能化、品牌化快速发展,消费者逐渐倾向于创新型、绿色、精加工、精包装农产品,追求高质、绿色农产品,且偏向于品牌高端的新型农产品。但是农产品供给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即使是知名品牌也经常发生农产品安全事件;另外,品牌保护机制匮乏,农产品品牌构建不到位,导致品牌效应与口碑效应较低,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逐渐丧失了信心。

3.3 物质型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匹配度不高

对于农产品来讲,精深加工与精包装农产品更受消费者喜爱,且更便于运输与存储。在便利性、体验性、社交性等消费需求逐渐多样化的趋势下,消费者在外就餐的次数增加,农产品服务化发展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需要。但是中国农产品包装不精致、加工不深化、服务不全面、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依旧突出[9],物质型农产品供给根本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服务性与功能性的需求。

3.4 传统型农产品供给难以满足体验性需要

自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结构优化、品质提升、观念改善等良好现象接踵而至,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显著提高,消费模式逐步转变为产品与体验一体化模式。除了农产品传统功能之外,消费者开始追求产品附加体验功能,即休闲体验、社交体验、文化体验等多样化功能需求,且衍生了体验消费。但是农产品供给依旧存在品质较差、农业新功能开发不足、基础设施与服务建设不到位等不良现象。所以,传统型农产品供给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体验性消费需求。

4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农产品结构优化机制构建建议

4.1 严格把控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农产品的质量与中国经济发展密切关联,所以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安全监督与管理作用,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基于供给侧改革,政府职能部门应采取政策化手段来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通过现代化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与执法体系,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其中,既要创新农产品实时检测技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信息化发展,增强责任规范机制,防止严重的违法行为[10];此外,还应强化农产品技术的优化和创新,构建质量与安全追溯机制,保障农产品安全,或者通过二维码与大数据等相关技术,保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4.2 合理利用农产品扶持政策引导

基于供给侧改革,农产品结构优化必须以政策作为重要保障,应合理利用政府扶持政策与补贴等,推动供给侧结构优化与发展。引进发达国家农业政策,依据中国农产品结构状况,优化农产品类型结构,以适当调整补贴标准和强制性减产等各种方式,促进优质农产品优化生产,避免农作物积压。同时,培育市场新需求,通过官宣方式,督促农户生产最佳农产品,为农民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此外,适度降低农业融资成本,鼓励更多金融与工商资本投入农业领域,为农业发展注入新血液,并扩大农业信贷担保范围与保险覆盖面,有效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4.3 增强农产品研发与加工转化能力

增强农产品研发与加工转化能力,不仅可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还可强化中国农产品研发指向性,从而适应市场需求实时变化。提升农产品研发意识与能力,政府可以通过组织交流会议与专家讲座等方式,强化对农产品研发的重视;同时政府还需加大对农产品科研的资金支持力度与优惠政策,促进资金逐步流向农产品研发区域。科研机构则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支持并培育农产品研发能力,以实现原始化创新;促进农业科技资源开放与共享。科研部门提供技术人才资源,农户提供实践经验,二者定期交互,创建并合理利用交流平台,共享农产品科技成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成果转化之后,快速投入生产,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据此整合有效对策,以推动科研部门研发能力迅速提升。

与此同时,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加工设施与技术,提高中国农产品加工的软件与硬件水平;构建专家队伍,开展科技创新与推广,设计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设施设备,以推动农产品加工工艺水平的改进与优化;通过发挥农产品示范企业与基地引领模范作用,指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渐集中到加工园区、小城镇等体系中去,以构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作用[11];基于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引导企业创新科学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节约资源,并对环境友好型的加工企业给予奖励,以此督促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形成技术创新良好局面。

4.4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优化农产品结构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需符合市场发展规律要求,由于农产品结构失衡,应全面培育市场主体,改善小农经济不良现状,以农业合作社、农产品示范企业、家庭农场等主体为载体,为农产品结构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可有效创新改善供应链模式,优化农产品供应链高效管理,以物联网技术为载体构建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推动农产品供给侧生产效率的提升;充分合理利用现代化大数据技术,实施农产品营销战略,通过多元化市场信息,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个过程供给要素的优化改进[12]。不仅要制定具备个性化与科学化的营销规划,提高市场份额,还要构建完善的电商平台,以促进农产品供给市场的现代化与科技化有效衔接,实现农产品结构优化。

5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供给侧结构化改革的根源取决于农村具体情况,应面向市场需求,深化创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强化农产品供给结构灵活性,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供给有效性,进而推动农村相关要素合理配置与流动。本研究基于农产品消费需求转变角度,详细分析农产品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供需失衡特征,据此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可行的农产品供给侧结构优化策略。但是,本研究并未进行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特性定量分析,因数据不完善,且缺乏连续性,无法真实详细描述具体供需状态。因此,下一步将针对农产品供需失衡相关主题开展定量分析。

猜你喜欢
供给加工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订阅单
认识“超加工食品”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