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静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急性脑梗死现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死患者约200万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剧,本病具有年轻化、复杂化、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1]。我院在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肽及依达拉奉,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选择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01月~2018年12月期间就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47~75岁,平均(61.8±8.9)岁;对照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50~78岁,平均(61.1±7.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脱水降颅压、降压以及降脂等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25 mg,2次/d,治疗疗程为14 d;依达拉奉注射液(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342)30 mg,2次/d,治疗疗程为14 d。
该量从意识状态、双眼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语言、手肌力、上肢肩关节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八个方面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功能评价。每个方面赋值0~6分。
采用Barthel ADL指数,评定内容共10项,满分为100分,此项可客观地反映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 。
研究结束,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前,观察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6.78±5.68)分,对照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5.74±5.9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01±8.57)分,对照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7.05±9.56)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其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前,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48.73±19.14)分,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49.71±18.5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70.74±15.75)分,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0.09±17.12)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相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其上升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急性阻塞后出现的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本病发病率显著上升,现已成为威胁国人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
丁苯酞是现今临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常用药物,大量研究表明,丁苯肽可以重构脑组织缺血区的微循环,阻止已经形成的血栓进一步扩大,有效地缩小脑梗死的梗死面积,其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减轻脑组织损害,最终达到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4]。
依达拉奉作为一种神经系统保护药,其可以迅速通过人体血脑屏障,降低自由基导致的脑损伤,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脑细胞,缩小脑梗死组织的面积,抑制炎症介质的形成,从而可以减轻脑水肿程度,抑制脑血管的痉挛,改善脑组织的局部供血[5]。
综上所述,两药合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