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东
(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中心卫生院内科,江苏 连云港 222346)
CHD是缺血性疾病,病因是冠脉狭窄、痉挛或堵塞,使心肌组织缺氧或是缺血。西药口服是其传统疗法,但副作用明显[1]。中药治疗该病的优势明显,不对重要脏器产生毒副作用,可长期治疗。本研究主体为来院治疗的58例CHD伴Ris患者,旨在探究DSP的疗效。
主体为58例CHD伴Ris患者。纳入标准为:确诊为CHD伴Ris;年龄<80岁;具备语言与书面交流能力;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为:伴有心功能不全或心肌梗死;伴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伴有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心律失常;参与其他研究。随机分A组和B组,均29例。其中,A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范围是45~78岁,平均(56.48±1.22)岁;病程范围是1~9年,平均(3.48±0.41)年。B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范围是44~79岁,平均(56.82±1.31)岁;病程范围是1~8年,平均(3.59±0.34)年。比较并无差异(P>0.05),允许对比。
两组均行基础治疗,口服他汀类、抗血小板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B组行硝酸异山梨酯治疗,每次口服剂量为10 mg,每日3次。A组行DSP治疗,口服剂量为每次8例(每粒27 mg,共216 m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
记录治疗前后的Ris发作次数变化。
治愈:症状消失,可进行正常的体力活动;显效:症状显著改善,可进行轻度体力活动;有效:症状有改善,体力活动时伴有轻微Ris;无效:症状无变化,无法进行体力活动[2]。
数据处理工具是SPSS 16.0软件,次数表达是[±s],对比检验是t值,几率表达是[%],对比检验是x2值,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A组中,治愈15例(51.72%),显效9例(31.03%),有效3例(10.34%),无效2例(6.90%),疗效为93.10%(27/29);B组中,治愈11例(37.93%),显效6例(20.69%),有效4例(13.79%),无效8例(27.59%),疗效为72.41%(21/29)(x2=4.350,P=0.037)。
治疗前,A组的Ris发作次数为(10.57±1.54)次/周,B组为(10.61±1.57)次/周(t=0.098,P=0.922);治疗后,A组的Ris发作次数为(3.97±0.42)次/周,B组为(5.42±0.52)次/周(t=11.682,P=0.000)。
Ris的病因是心肌缺氧或是缺血,心肌组织耗氧量由心肌收缩能力、张力和心率决定,正常血液摄取氧气的途径是心肌细胞,若其耗氧量大幅增加,则冠脉血流量也会相应增多,以获取足量氧。CHD患者伴有冠脉狭窄表现,其血管弹性差,在心肌组织耗氧量发生变化时,无法提供充足的血流量,导致Ris。
DSP是中药制剂,方为三七、丹参与冰片等,剂型为滴丸,口服方便易于吸收。其治疗作用是理气止痛与活血化瘀,可减轻Ris与胸闷等症状。其对心率不产生作用,且能够促使冠脉扩张,增加其血流量,同时具有抵抗钙离子效用,阻断其流入细胞内部,可降低心肌细胞的原有兴奋度,减弱其收缩力,改善心肌组织微循环,纠正其缺氧状态[3]。心肌缺血可导致血液流变学严重异常,使血液黏度升高,血小板高度集聚,进而导致Ris发作。反复发作可激活血小板,使其黏附于中性粒细胞,进而形成血栓。DSP可降低血液黏度,避免血小板发生过度活化等改变,进而避免Ris发作,阻断疾病发展。
结果中A组疗效(93.10%)优于B组(72.41%);Ris发作次数少于B组(P<0.05)。说明DSP能够改善患者的体力活动能力,消除其症状,并能减少Ris的发作次数,可行性高,可作为该病的常规药物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