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辉,刘玮玮,郭 娟,马宏伟,邓 超,胡亚会
(1.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a.检验科;b.科技事业部,郑州 450003; 2.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供血科,郑州 450003 )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因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力极强并且与2003年SARS 极其相似,而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正式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导致的肺炎正式命名2019 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19,COVID-19)[1]。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是COVID-19 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本文介绍在这次疫情下,检验医学延伸临床服务,参与临床诊疗活动的工作模式和内容,从而充分发挥检验医师的专业作用。
1.1 检验医师团队的组建 根据防控疫情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组建服务疫情的兼职服务临床的检验医师团队,人员由检验科管理层、检验医师、资深检验技师、输血医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参与院级防控方案制定、防控知识培训、院感、临床诊疗、会诊和检测等,全方位服务于防控疫情的大局中。
1.2 加强COVID-19 专业知识培训 由管理层根据应急防控需求,抽调检验医师,制定培训计划,到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病区、隔离病区等科室,为临床医疗护理人员进行检验知识的授课,包括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的咽拭子、痰标本、气管镜采集标本等采集注意事项,以及其他标本采集的应知应会等。利用信息化作为补充手段,和隔离病区医护人员建立信息沟通群,或视频会议连线,遇到专业问题,及时互动,及时解决。同时,沟通群也是一个较好的业务交流和提高的平台。
1.3 查阅患者病历,推荐检验项目 对于门诊患者,在预检分诊,流行病学调查等基础上,检测血细胞分析、C-反应蛋白(CRP)等进行排查。对于病区患者,查阅患者病例,除了流调外,重点检查住院患者,尤其是来自于疫区或发热患者的COVID-19检验项目是否有遗漏,避免疫情通过院内进行传播。查阅首次病程,了解患者基本情况,根据初步常规结果,并结合阳性结果,推荐进一步的检验组合项目,以利于迅速排查出主要疾病。
1.4 制定疫情下疑似或确诊COVID-19 患者的检验组合 根据国家卫健委下发COVID-19 最新版诊疗指南中有关实验室诊断部分进行详细解读。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临床专家指导参与,制定符合全院需求的COVID-19 推荐的常规检验项目组合医嘱,方便临床医师随时调取使用,特别受到各科年轻医师的欢迎,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推荐疑似患者常规检查:血细胞分析、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肝、肾功能电解质、肌红蛋白(MYO)、超敏肌钙蛋白(hs-cTnI)、凝血功能、D 二 聚 体、SARS-CoV-2 核 酸、SARS-CoV-2 的IgM,IgG 检测等,可选项目如: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测,如流感病毒检测、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痰培养等,以及细胞因子、细胞亚群检测等,对于确诊患者可追加血气分析、各种相关并发症的辅助检查。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向临床医师提醒和推荐患者基础疾病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和跟踪,有效监控,避免轻型向重型转化[2]。
2.1 病原学检测 核酸检测是实验室确诊COVID-19 的主要方法,是检验人员抗击疫情的主战场。可采集咽拭子、痰液、血液或粪便等标本,实时荧光PCR 检测SARS-CoV-2 核酸,或病毒基因测序,如与已知SARS-CoV-2 高度同源,即为病原学阳性。检验人员必须具备有PCR 上岗证和生物安全培训证,持证上岗,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和实验室生物安全[3]。
2.2 检验阳性结果的闭环管理 在此次疫情下,COVID-19 患者病原学检测是确诊的依据,抗体检测作为补充。检验科在检测过程中,如果发现阳性患者,以危急值的形式通知临床,临床迅速启动响应机制,使感染患者得以迅速隔离和治疗,同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相关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避免疫情扩散。其他临床出现的危急值,以危急值的形式同时进行发送[4]。
2.3 加强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执行医嘱过程中,使抗击新冠一线医护人员熟悉影响检验结果的潜在因素,对患者进行宣教,哪些生活习惯和药物影响检验结果,指导患者做好检验前准备;为了保证样本采集的质量,培训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正确采集咽拭子标本;指导病毒灭活的正确方法,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运送标本人员,转运注意事项和正确的标本转运措施和方法等,对临床标本进行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3.1 检验单解读 本次疫情中COVID-19 患者主要表现在WBC 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严重者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性减少,主要是由于病毒攻击了患者的淋巴细胞导致,常伴血小板减少。
外周血炎症因子CRP 可升高,部分患儿明显增高,重症患者可进行性增高。PCT 是细菌感染的监测指标,是监控炎症活动的参数,病毒感染时多不升高,有助于鉴别细菌性肺炎与SARS-CoV-2 感染导致的COVID-19。患者PCT 水平正常, 当PCT >0.5 ng/ml 多提示并发细菌感染。
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早期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MYO)等可明显升高,并发病毒相关性心肌损伤者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 也明显升高。
重型COVID-19 患者可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和血浆D-二聚体升高[5-6]。
核酸检测是确诊COVID-19 的依据。我院核酸检测是SARS-CoV-2 的ORF 1a/b 基因、N 基因两个位点,标本可取材咽拭子、痰液等,由于痰液来自于下呼吸道,对于临床疑似或确诊病例,可取材咽拭子、痰液、血液等提高检测的阳性率。
SARS-CoV-2 抗体检测已经应用于临床,第七版诊疗指南在诊断标准中明确:确诊病例在原有核酸检测和测序基础上增加“血清学检测”作为依据。即“SARS-CoV-2 特异性IgM 抗体和IgG 阳性”或“SARS-CoV-2 特异性IgG 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 倍及以上升高”也可确诊。SARS-CoV-2 特异性 IgM 抗体是机体感染后产生的早期抗体,多在发病3~5 天后阳性,IgG 抗体在感染中晚期出现,滴度出现持续增高,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 倍及以上增高,并在血液循环中存在较长时间,可用于COVID-19 的早期诊断、流行病学筛查和临床转归预测。连续两次SARS-CoV-2 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h),且发病7 天后,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IgM 和IgG 仍为阴性,可以排除疑似病例的诊断[7-8]。
3.2 咨询服务 《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中明确要求“临床实验室应开展咨询服务,包括为选择检验和使用服务提供建议;为临床病例提供建议;以及为检验结果解释提供专业判断”。因此结果发放后,为临床医护以及患者解读检验报告。比如,对于COVID-19 诊疗指南中提到淋巴细胞减少,应重点看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不能仅局限于淋巴细胞百分比数量,另外可参考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是早期鉴别重症患者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认为,对于年龄≥50 岁且NLR ≥3.13 的患者,应警惕其发展为重型或危重型,并且应提前转至ICU 监护和救治。对于PCT,多数正常,但是当PCT >0.5 ng/ml 多提示并发细菌感染。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提供相应的检验医学信息[9]。
在隔离治疗过程中,及时推荐追踪检查的项目,不忽略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治疗中,对各项推荐指标进行全面检测,包括血细胞分析、尿常规、CRP,生化指标、凝血指标、血气分析、核酸等,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以利于医师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患者康复出院时,跟踪患者的咽拭子或痰标本的核酸检测,进行随访等。
涉及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输血时,进行输血会诊,指导临床科学合理规范用血,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使血液资源利用最大化,降低不必要的输血比例,减少输血风险。
在此次新冠疫情下,检验医师更要做好临床延伸服务,要从管理者入手,制定方案和步骤,在做好新冠患者标本检测的同时,积极配合临床,与临床诊疗做到无缝对接,进一步提高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作用,包括新冠病例实验室确诊、指导治疗、评价疗效、判断预后等方面,真正做到服务防疫大局,服务临床、服务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