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香
(盐城市大丰中医院,江苏 盐城 224100)
骨科植入术是当前临床治疗各类骨折、关节假体置换术等患者的常用术式,但该类手术具有较高的侵入性,体内存在的植入物明显增加了手术部位感染风险[1]。而感染会影响患者术后治愈效果及手术成功性。现对我院骨科收治的110例植入术患者采取强化健康认知护理模式,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骨科在2016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110例植入术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龄18~68岁,平均(45.08±6.16)岁;手术类型:胫腓骨手术31例,踝部手术14例,肱骨手术10例;受教育年限3~16年,平均(8.34±1.29)年;观察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18~65岁,平均(44.98±6.15)岁;手术类型:胫腓骨手术25例,踝部手术13例,肱骨手术7例;受教育年限3~17年,平均(8.40±1.30)年;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术前协助身体检查,口头宣教,说明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强化健康认知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3.1 成立健康认知护理小组,树立健康目标
成立由科主任、护士长、手术医师、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及责任护士组成,每位组员明确分工。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收集资料、信息并进行整理;科主任或护士长负责监管护理环节及落实情况;手术医师及护士负责病情监测,严格无菌操作执行。
1.3.2 加强手术医师健康认知及无菌技术管理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手术医师进行培训指导,规范手术医师无菌技术操作,院感人员现场指导,人人考核过关;手术护士需监管无菌操作;集中培训手术医师洗手质量、跟班监管及监测洗手后微生物。若发现外科消毒中存在问题,及时提出,由医务处、院感科、手术室护士长、骨科医师共同讨论及监管,处理问题;使手术医师树立高度的无菌操作意识。
1.3.3 强化手术过程健康管理
骨科植入术应置入百级手术间,控制合理温度及相对湿度,限制手术间人员数量,以免发生乱流;加强植入术器械管理,由消毒供应中心取代跟台器械人员消毒清洁处理,与手术室护士监测、交接及追溯,保证所有器械清洗及消毒灭菌质量;术中积极预防低体温,暴露肢体适度覆盖,生理盐水冲洗液温度控制在37℃;术中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医嘱使用,保证使用时间及准确剂量。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②调查两组患者手术时,手术人员洗手准确性:包括洗手时间达标、操作准确及消毒剂量合格;
SPSS 23.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研究数据。数值变量资料经()表示,采取t检验;无序分类资料经百分比率(%)表示,采取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有1例,未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及泌尿系感染,总感染发生率是1.82%;对照组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有2例,下呼吸道感染有1例,手术切口感染有3例,泌尿系感染有2例,未发生胃肠道感染,总感染发生率是14.55%,x2=5.929,P=0.014,观察组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1.82%低于对照组的14.55%,具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共有手术55台,时间达标有48例,达标率87.27%;操作准确有50例,准确率90.91%;消毒剂量合格有52例,合格率94.55%;对照组共同手术55台,时间达标有33例,达标率60.00%;操作准确有35例,准确率63.64%;消毒剂量合格有35例,合格率63.64%;x2=6.102,P=0.014,观察组手术人员洗手准确性高于对照组,具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骨科植入术是恢复肢体功能、促使肢体障碍功能重建的重要技术,可促进患者更好康复,改善生活质量[2]。自医疗技术水平提高,骨科植入术临床应用日渐广泛,但该技术具有侵入性操作,体内植入物增加了手术部位感染风险性,一旦发生手术感染则会增加医疗痛苦及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危及生命安全[2]。另外因骨科植入物缺乏统一标准,故植入术感染控制成为当前骨科医师重点关注课题。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1.82%低于对照组的14.55%,手术人员洗手准确性高于对照组,基础护理、服务态度、无菌操作及责任意识均高于对照组,具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说明,强化健康认知护理能够养成规范的健康管理行为,对预防医院感染起到积极促进意义。
综述所述,在骨科植入术护理中应用强化健康认知护理模式,可减少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行为,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