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云
(东南学术杂志社,福建 福州 350001)
自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实践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一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卓绝的探索和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卫兴华教授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卫兴华教授是全国公认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权威专家,他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先后荣获世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奖(2013年)、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科终身成就奖(2015年)、第九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9年)和“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2019年)等众多奖项。
卫兴华教授躬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近7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卫兴华教授探究最多也是成果最丰富的领域。早在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卫兴华教授就提出社会主义应发展商品经济,并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的意义。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中,卫兴华教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资源配置视角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新时代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等重要命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卫兴华教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是卫兴华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创举,但这一转变过程是曲折、复杂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学术界一直未达成共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认识到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卫兴华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要实现发展与创新,首先要突破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从而突破社会主义非商品经济论、生产资料非商品论等观点”。(1)卫兴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索和确立》,《人民日报》2008年9月23日,第7版。我国在探寻新的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现实和理论约束,经历了对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由否定到半肯定、到完全肯定的过程。(2)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与评析》,《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1期。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为提高生产力水平,我国着力调整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未完全实行市场经济。1991年以前,我国对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在公开的文件和主要领导人讲话中,一般都用“市场调节”一词替代“市场经济”。对此,卫兴华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3)卫兴华、田超伟:《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年第4期。
一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发展阶段。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卫兴华认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这一经济体制框架来源于陈云的市场经济发展思想。陈云在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上就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4)《陈云年谱(修订本)》(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84页。这一思想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并成为党中央早期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1979年2月,李先念根据陈云的意见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在计划经济前提下,搞点市场经济作为补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是个补充,不是小补充,是大补充。”(5)《陈云年谱(修订本)》(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65页。1979年3月,陈云撰写的《计划与市场的问题》一文也提及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容。1979年4月,李先念作为中央代表在《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出进一步阐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同时必须充分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这是在公开场合,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呈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且在之后的改革理论与实践中得以检验。卫兴华认为,邓小平对陈云的经济改革观点是同意的,这一点能够从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1980年1月《目前形势和任务》中提出的“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内容中得以验证。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并将其写入《宪法》中。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该《决定》体现中央决策层在更大程度上重视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在现在看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一阶段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起步阶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做了准备。(6)卫兴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确立》,《人民日报》2008年9月23日,第7版。
二是放弃“为主为辅”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发展阶段。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发展模式的弊端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凸显了出来,而“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发展模式则开始受到重视。1987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即我们现在不要再搞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压制市场经济;要扩大市场经济的范围,不要再强调计划经济为主。改革“为主为辅”的运行模式,推行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模式。卫兴华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邓小平同志并没有完全否定计划经济,而是提倡计划与市场二者要灵活结合。党的十三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其实质是对计划和市场的统一,并且强调要实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型经济运行机制,即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由国家直接管理,而是由市场机制直接调节,国家通过指导性计划的方式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再次强调:“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调整时期,我们应该加强或多一些计划性,而在其他时候可以多一些市场调节,要把经济建设搞得更具有灵活性。以后的经济发展还是要结合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两部分。”更广泛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依据“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要求在全国展开。
三是“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创新性的指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打破计划经济无法与市场经济共存的传统观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突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完全突破了将市场经济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绑定的传统观念,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9)卫兴华、田超伟:《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年第4期。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摆脱了与资本主义和私有制的内在联系,为解放思想、扩大市场经济范围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基础。卫兴华认为,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党的十四大后得以确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厘清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于任何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而言,都是其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的核心矛盾。卫兴华从资源配置视角阐释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探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在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资源配置中的职能。
计划和市场都不是万能的,市场是宏观计划的接受者和实现机制,为计划调节提供灵活、准确的信息传递系统。但是,市场存在理想条件、正常偏离理想条件和非正常偏离理想条件的失灵问题,所以市场调节必须由计划来调节导向和规范。(10)卫兴华、黄泰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资本论〉与当代经济》1993年第4期。卫兴华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理论不应照搬西方的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资源配置方面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在社会主义国家,市场配置资源仅限于微观经济领域,宏观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应是由政府决定或主导,具体包含宏观经济增长和发展方面政府配置资源的作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政府的决定作用两个方面。(11)卫兴华、闫盼:《论宏观资源配置与微观资源配置的不同性质——兼论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和范围》,《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年第4期。
从微观层面看,在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卫兴华从市场主体的经营管理层和市场主体的投资取向层阐释了微观领域的资源配置。在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主体的经营管理层和市场主体的投资取向层都由私人决定。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投资和兴建企业完全由政府决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也都由计划决定。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资源配置则有所不同。在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经济中,经营管理和投资取向两个层面都由私人决策,这些私有经济体的投资方向和经营管理都由企业主体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决定。在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企业中,在经营管理层面,市场决定企业生产数量和产品价格,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竞争状况,根据市场价格信号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经营管理层面上,市场经济竞争规律在私有制和公有制经济中一样起作用,而在公有制经济的投资取向层面,市场价格信号导向较弱,有其独特的宏观导向。比如,要设立新型公有制企业这类资本投向的确定,是由政府决定的。因为,设立公有制的新企业是出于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由市场价格来影响的。
卫兴华认为,宏观领域的资源配置可以更充分地体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的不同。我国特色化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也是独特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决定了微观领域的资源配置,而宏观经济调控由政府负责,政府决策的重要性不可忽略。(12)卫兴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79页、第180页。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坚持和完善,就是要将更多的资源有效配置到国有经济为主导和公有经济为主体的制度安排上来。西方经济学很少论及宏观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问题,虽然西方经济学中有提出宏观政策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进出口平衡。但是,这些宏观政策目标是通过政府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际经济政策来实现的。这不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而是政府决定资源配置。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领域配置资源要比资本主义国家内容更广,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农村建设等都属于宏观经济领域配置资源的内容,这些领域的资源配置都由政府决定,而不是由市场来决定。由于资源配置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中都存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的内容不仅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那些内容,同时囊括了公有制与私有制经济的变化,以及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变化状态等。资源配置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同目标息息相关,因此必须要强化政府的力量,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发展,传统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暴露出一系列弊端,(13)卫兴华、洪银兴、魏杰:《经济运行机制概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问题日益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改革传统的经济运行机制,选择新的符合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的经济运行机制。卫兴华是最早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带领着博士研究生洪银兴、魏杰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展开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他们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成果,获得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因此获得第九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1986年,卫兴华、洪银兴、魏杰对经济运行机制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即一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它存在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14)卫兴华、洪银兴、魏杰:《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这也是学术界首次提出经济运行机制概念。同时,他们系统研究了我国经济改革所要建立的经济运行机制,即“计划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模式。他们提出的“计划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经济运行模式,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经济运行新机制内涵一致。1987年1月,卫兴华、洪银兴、魏杰在《经济研究》第1期发表《计划调节导向和约束的市场调节》一文,打破传统的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视为同一层次调节机制的观点,提出“计划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即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应是纵向的不同层次的调节机制,计划调节从经济运行的总体方向制约和协调市场调节过程,是高层次的调节,而市场调节遵循计划规定的轨道调节企业的经营活动,在运行中发挥计划机制的功能,并认为在现实经济运行中,计划调节发挥主导作用,市场调节发挥基础性作用,从而形成“计划调节导向和约束的市场调节机制”。1989年,卫兴华与洪银兴、魏杰合著的《经济运行机制概论》,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更加系统的论述,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理论内涵,具体包含经济运行目标理论、经济决策理论、经济动力理论和经济调节理论等四个方面;并且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探索新的能保证整个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我们所要选择的经济机制应是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体。同时,提出经济放权是经济改革的根本途径,让经济更多的由有调节的市场机制来调节的观点。(15)卫兴华、洪银兴、魏杰:《经济运行机制概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第50页、第38页。
20世纪80年代末,理论界某些人对“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提出质疑,主张加强计划调节的声音也高调了起来。对此,卫兴华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上发表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根据和形式》一文,文章强调“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运行模式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适用性,指出“国家调节市场,是必要的,否则市场会是完全自发和盲目的。讲市场调节,如果不允许市场引导企业,市场调节便失去了对象,市场调节的作用也就不存在了。”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里的宏观调控,实际上就是政府调控,即政府对经济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调节,而政府调控又是以计划调节为基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的内涵相一致。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不等于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是社会主义”等著名论断,不仅突破了理论界对市场经济的传统认识,对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与实践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卫兴华始终认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是科学的,它概括说明了国家、市场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说明了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新体制的运行模式。(16)卫兴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评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他在多部论著中都强调应重视这一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17)卫兴华、洪银兴、魏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序)。卫兴华通过对政府和市场功能关系的考察,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的功能组合关系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会呈现出新内容:一是在基础层次上,市场对企业进行直接调节,政府(国家)在宏现层次上通过调节市场间接调节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二是政府通过税收、信贷、利率等经济杠杆调节微观经济;三是市场功能是政府发挥功能的基础,宏观层次的调节措施也必然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并与市场运行机制相适应;四是政府在宏观经济领域起着调节作用。(18)卫兴华:《改革以来我国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组合关系的演变》,《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第4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虽然只是两字之差,但对市场作用却是一个全新的定位,并为新时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提供了理论指引。卫兴华撰写多篇论文对《决定》进行了认真解读和全面阐释。
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历程表明,合理化市场经济体制,最大化发挥市场作用,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和重要前提。《决定》关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内容的新提法,既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强调了市场对资源配置具有决定性效果这一重要观点。卫兴华认为,《决定》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描述的转变,表明党和政府在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总结基础上,对客观经济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对市场经济认识更加理性。(19)黄林、卫兴华:《重构新时代的市场与政府关系》,《经济问题》2014年第5期。“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条件都已成熟”。(20)卫兴华:《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需厘清三个问题》,《深圳特区报》2014年3月5日,第B09版。在理论认识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受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影响,经历了渐进式的发展过程,当前“市场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等于社会主义”的观念已经基本不存在;在实践方面,我国党和政府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进入新时代,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赶超战略和创新活力。卫兴华认为,改提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符合市场经济原理和规律;(21)卫兴华:《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光明日报》2013年12月13日,第11版。讲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内涵是一致的。(22)卫兴华:《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需厘清三个问题》,《人民论坛》2014年第S1期。在我国,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看,市场已经在微观经济运行层面决定了资源配置。卫兴华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认识存在的误区也进行了辨析:一是有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不能决定资源配置。他认为,这是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误解。因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适用于一切经济体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决定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起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二是有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全靠市场决定。讲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事业,都由市场决定。如国家的军事和国防建设、新工程建设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都由党和政府来决定。(23)卫兴华:《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需厘清三个问题》,《深圳特区报》2014年3月5日,第B09版。
我国建立和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也没有否定政府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关键作用。卫兴华认为,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能弱于而只能强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决定》强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在微观层面配置资源的优势和效率,但这并不是说市场对资源配置是有完全效率的;市场不是万能的,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微观层面上也存在失灵问题,宏观层面上的资源配置也同样存在缺乏效率的情况。如市场在解决贫富分化、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社会保障等社会管理的多个方面并不是有效率的。因此,削弱和否定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认为,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厘清政府的正当干预和不正当干预,应完善和加强政府的正当干预,消除政府的不正当干预。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责是发展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合理的和正当的干预是政府必要的职责,集体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来操办。而对非公有制经济应主要以鼓励为主,不需要直接管理、策划。政府腐败性干预、政府官员拖沓不办事、政府多个部门的多头检查、重叠的审批制度等都属于不正当干预的范围。卫兴华(2014)指出,政府的职能具体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发挥政府监管市场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加强对市场中出现的价格垄断、地方割据、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等现象的监管,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保障职工的正当权益,引导企业科学发展;二是建立和发展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公有制经济,如建立新型高科技产业,扩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国防军事建设,保证国家经济、政治、国防的安全等;三是对宏观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科学、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内在诉求。政府的职责不仅包含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更包含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政府的决定作用。只有党和政府的有效领导和经济实践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改革方向不会偏离社会主义道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不能依靠市场来完成,而是要靠党和政府的力量来推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立有效市场的同时,也强调有为政府的配合。卫兴华认为,新时代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应该单纯强化政府、弱化市场,也不应该无限强化市场、弱化政府。应该强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即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功能,不能弱化和排斥政府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机统一,就是在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的同时,也要肯定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引导和规范作用,以及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监管市场和维护市场秩序,不是要弱化市场的作用,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有效市场与有效或有为政府的结合,或是高效市场与高效政府的结合,谨防市场或政府的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24)黄林、卫兴华:《重构新时代的市场与政府关系》 ,《经济问题》2014年第5期。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要发挥看得见的手(政府)以及看不见的手(市场)的结合性,市场调节的基础性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25)卫兴华:《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光明日报》2013年12月13日,第11版。
市场经济和法治存在天然的内在契合性。卫兴华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市场经济的改革必须依靠法治来引领和推动。市场经济主体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参与市场竞争并受法治监管;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政府的宏观调控,都要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
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诉求,保障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和平等性,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规则,以及实现对市场的宏观调控,都离不开法治的约束和规范。(26)卫兴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卫兴华认为,法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进步必须依靠法治监管。只有法治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才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完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有属性。卫兴华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殊性,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法治监管的重要性。他认为,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发展和巩固,离不开政府的直接投资与支持,更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和法治的制约,否则国有经济就容易被侵蚀和盗取,甚至面临私有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将不复存在。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需要法治规范。从本质上来看,竞争是市场经济根本属性,市场竞争之于市场经济是内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不是道德经济,其经济主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追逐最大利润,难免会做一些损人利已、损公肥私的事情。为了避免这种无序的市场秩序和市场准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各竞争主体要严格遵循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以避免不公平竞争。只有保障了政府监管和有力的法制约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公平竞争,其制度才能够不断地完善。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平衡需要法治调节。卫兴华认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有效运行,就需要将法治作为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平衡器。一方面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与监管要依法进行,才能更好地推动政府有效应对市场失灵问题;另一方面,对权钱交易、寻租谋私等影响公平的现象依法监管和处置。
四是运用法制手段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分配不公问题。卫兴华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体运行过程要严格遵循价值规律。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会导致两极分化,产生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出现。他援引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研究结论:财富分配不公缘于发达国家私人资本的回报率比经济增长率高,缩小分配差距的办法是用法治规范财富分配,即实行资本税,并提出可以“通过加强和改善税收法制以缩小收入和财富的过大差距”的途径,来缓解我国收入不平等、财富不平等问题。(27)卫兴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1期。
宪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非公有制经济,并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制度上的主体性地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注重经济与制度的有机结合,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条件,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服务于“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服务于“巩固和促进公有制的基础和主体地位及其发展与完善”。一切偏离宪法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私有化理论观点都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也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强调去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私有制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悖于宪法和党章的相关规定。因此,深入透彻的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相关的经济制度,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遵守宪法,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下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但法治建设与体制改革不同步的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基础仍显薄弱,法治观念、法律监管仍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鉴于当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治理体系建设的需要,要切实加强和完善政府调控和法制监管,推进法治建设,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制化体系,将现代化理念渗透进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改进中。卫兴华提出,依靠法治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应从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28)卫兴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65-167页。
一是用法治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安全风险并未消除,无序竞争、信用缺失、政府越位和缺位等现象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羁绊,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还存在法治短板。当前亟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用法治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以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29)卫兴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1期。只有用法治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让经济体制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法治缺失衍生的改革损失,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利益。
二是用法治创新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和信用经济,产权保护制度正是契约经济和信用经济的必要条件。卫兴华认为,原有法律对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各类财产权的保护明显滞后。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健全各类市场主体的权益保护制度体系,用法治创新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切实维护公有财产权和私有财产权,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创新发展。
三是用法治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入新时代,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还困扰着经济健康运行,如政府部门审批过多和监管不力并存,部分地方政府对市场存在不合理干预现象;在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上仍然没有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制约了市场对资源的优化和高效配置。卫兴华提出,要以法治精神推进法治经济发展和法治政府建设,厘清政府与市场和企业的关系,更清晰地界定公权力与私权利的边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