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华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历史不是永恒的而是循环的”(1)[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在文化领域体现为“文化存在着回归,不同时期文化会以不同的审美形式出现”(2)王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2页。。但是,当前流行的古风文化潮流不是一种单纯的传统文化复写,而是一种“新的理智的综合”。(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35页。“古风”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结合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声音图像、建筑服饰、风俗习惯等文化素材和资源而塑造的文化艺术形式,区别于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生产的“现代风”文化形式。古风文化作为历史与现代并存的文化想象,推进了本土的、历史的文化复兴和扩张,促成了现代文化的繁荣,也无法挣脱资本属性和文化工业的侵蚀。本雅明认为现代艺术为补偿传统艺术“光韵”的消失,保存了对“名人”的人工制造。(4)参见[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古风文化正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崇拜下的“光韵”补偿。古风文化不仅是特殊的文化样态,也是古与今并存的物质现实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重建,赋予时代文化以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鲍德里亚“仿真文化”和福柯“话语权力”理论来看,古风文化在筛选、简化、系统化的过程中,象征的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历史建构逻辑。以古风文化的生成和流动为切口,可以考察古风文化的内在逻辑。“历史是建立在权威依据的基础之上的”(5)[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5页。,古风文化流行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因。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视角来看,古风是一种政治经济引导的文化发展方式,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力量在文化领域发挥作用、影响人们动态选择生活方式的结果。古风文化的生产内容和运作机制摆脱不了政治经济权力的约束,是一种整合多方利益诉求的文化形态,更是资本表达和政治诉求的载体。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学的视野对古风文化现象进行反思与批判,揭示古风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不同领域的本真性,洞察文化领域受政治经济形塑的真相及其背后潜在的复杂权力关系,力求对古风文化形成准确认知并进行科学引导。
古风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规范和文化政治构想,体现了中国政治话语的新形式,一方面为理解当前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提供了新的解释维度,另一方面可以挖掘具有现代适用性的内容延续政治文化,并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政治话语,这对于传播政治声音和强化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治理层面,同样可以挖掘政治治理的内生性历史话语,映射出传统文化强大的共通性和先进性内涵。
古风文化“既可找到对过去存在样态的解释,也可过滤出关于未来社会的认识信息”(6)马庆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在这个意义上,王沪宁认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异于西方的“制度中轴的政治文化”,是一种“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7)王沪宁:《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当代政治文化的结构。可以说,中国当代政治文化是从建立在具有群体性记忆及群体性想象基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创造政治文化的养分。传统文化中众多的文化基因都契合了现有的政治理念,儒家提倡的“仁爱”与“以人为本”的政治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价值观念为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提供了理论支撑。古风文化为理解当代政治文化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古风文化将政治文化的视角重新投向传统文化,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适应性的结构。任何一个政治体系要维持合法性与顺利运转,都离不开其成员在政治文化上的认同。(8)参见白文刚:《中国古代政治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1页。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社会大众早已形成了共同的情感属性,这既容易获得政治认同,又便于传承政治文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随着信息和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互动更加频繁,资本主义话语广泛扩张。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话语普遍存在,全球信息传播不平等并未受遏制,反而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全球化话语的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都是对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话语的冲击。为了防止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沦为西方强权国家的附庸,保证本国文化输出的有效性,传播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刻不容缓。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化创作的源泉,既是中国特色,又是中国话语创新的突破口之一。好莱坞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功夫之王》等都是将中国传统要素进行艺术化、审美化包装,使其成为输出美国政治话语的载体,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中国鸣锣开道,(9)[加]赵月枝:《什么是中国故事的力量之源——全球传播格局与文化领导权之争》,《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24期。使我国的政治权威、政治话语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为了应对并强化政治话语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相继出台,意在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探索国与国之间相处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认知,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纳入国家形象塑造,进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与人为善”“求同存异”“合则强,孤则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特征的政治话语,为政治话语的创建、推动和树立政治新权威、新象征提供了营养。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外讲话中多次使用形象生动的古语、俗语、谚语等,借助具有民族共同想象和共同记忆的古风文化,既有利于挖掘全新的政治话语资源,促进政治话语的传播与理解,又塑造了国家领导人亲民的政治形象。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化利益交织,我国已步入风险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和冲突时有发生,也正是这种分裂衍生了当前一系列的社会越轨行为和社会公共事件。杭州保姆纵火案、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等都说明“自私”“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已经影响日常生活,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却不同,“避风险,求和谐”自古以来便是国人理想的价值追求,“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原则,儒家文化强调的不是社会的冲突和对立,而是以社会的集体倾向来塑造社会氛围的相融与和睦。在此背景下,古风文化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古风文化在政治领域是现代民族文化滋养下的历史之叙事、文化之想象,是在现有的政治体制框架下对历史话语理想化地加以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古风文化积极响应国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号召,又将“和”性文化和“德”性文化融入社会治理的理念之中,在建构公序良俗中彰显了新的时代价值。
西方社会的文化形态大部分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组织起来的。(10)Nicholas Garnham, Christian Fuchs,Revisiti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Triple Communication Capitalism & Critique,2014,pp.115-116.在我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马克思主义把历史看作是一种对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的结构性整合的观念”(11)[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53页。,古风文化就是市场逻辑主导下文化产业对历史的全新阐释。在资本的操纵下,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关键资源,通过文化变现、钓鱼效应、情怀营销、文化产业扩张替换了历史文化原有的语境,创造了新的消费情境。资本逻辑力求实现“文化商品化”和“商品自然化”,最终使历史文化资源逐渐沦为商业工具。
布尔迪厄将资本引入文化领域,提出“文化资本”概念,认为“社会是一段资本积累的历史”(12)Pierre Bourdieu, The Forms of Capital,In: Richardson, J.G.,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1986, p.241.。我国是历史文化资源大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可作为文化商业化、资本化的素材。在市场逻辑的推动下,历史文化通过古风浪潮重新登上时代的舞台。历史文化资源资本化,挖掘其变现价值成为文化市场自我救赎、自我发展的路径。文化的变现通过表意符号资本化和文化意义商品化二者协同完成。一方面,历史文化资源被纳入文化生产过程,历史文化符号被加工利用。知名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以高度还原古代生活场景,以加工古代场景、服装、装扮等历史文化符号,经营个人形象,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人物。古风文化节被纳入营销机制,古风音乐以曲调复古的个性化为特质,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文化意义的商品化则是指超越文化符号的价值,将文化符号进行深入的加工,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商业价值。每一种消费行为,都是一种文化生产行为,因为消费的过程总是意义生产的过程。(13)[英]约翰·费克斯:《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许多游客去西湖旅游并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西湖美景,更大程度上是因为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所赋予的美好爱情故事令人向往。对电视剧的观看就是意义生产的过程,剧中“断桥”“雷峰塔”等文化符号塑造的凄美爱情故事所创造的文化价值远大于真实的自然景观。但是,资本逻辑操纵下的文化意义商品化有可能误导社会大众对真实历史的了解,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惜制造出对市场发展有利、扭曲历史真实性的意义生产,这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消耗和透支,不考虑受众的审美周期的历史文化资源滥用,最终会被市场摈弃。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野看来,信息传播是阶级立场意识形态的表达。(14)Graham Murdock,Blindspots about Western Marxism:A Reply to Dallas Smythe,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1978,pp.109-118.随着商业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入侵文化领域,为资本主义的扩张创造了条件。钓鱼效应便是其中一种创建消费“图式”的方式,只有让消费者内心产生强大的消费意愿,才能促进消费。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下,注意力经济是文化传播领域盈利的不二法则,获取注意力是创建消费需求的第一步。古风文化具有天然的个性化与独特性,是博取注意力、制作话题度的有效方式,是绝佳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包装外壳。2018年端午节前后,西安地铁二号线打造了唐风诗韵文化专列,优美的唐诗、盛唐的景致再辅以油画与国画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浪漫、奔放、热烈的唐风诗韵跃然于车间,众多的游客为一睹这奇特景观而选择乘坐这辆地铁。再加上抖音、朋友圈等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渲染,人们以坐上这辆地铁为荣,社交平台的信息成为引诱消费的伪情境,成为愈来愈多的消费者萌发并不断强化消费意愿的手段。商业力量作为一种弥散性的权力,(15)参见[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在社会大众对当前文化逐渐疲软的状态下,将古风文化作为钓鱼的诱饵,无意识地促成了大众的文化消费行为,但是如果过度使用,社会大众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也会逐渐消退,如果古风文化仅仅成为市场逻辑用来扩大需求、实现盈利的工具,最终会被社会大众所抛弃。
当前国内备受欢迎的短视频平台“抖音App”上经常会有一些小时候玩的游戏被受众推上了热门推荐界面,怀旧电影、电视剧等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服装元素又开始成为服装界时尚的代表,怀旧复古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体现。古风文化是由历史和现代耦合而成的,“局外人只有通过历史内在认同的方式才能进入某一特定文化。”(16)[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53页。要想进入古风这种新形态的文化类型,需采取“移情”的方式,引导强烈感情的自发流溢。怀旧情怀正是将弗洛伊德所说的被压抑在无意识层的记忆重新回归的一种表征。过去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但却浓缩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在日常的高压力、快节奏生活的催促下,无意识层中久违的美好记忆会让人更加向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人变成了超人的经济目的工具(17)[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9页。,商业力量紧跟审美的风向标,充分利用社会大众的怀旧情怀生产文化商品。怀旧情怀造就下的文化商品折射出的正是一个已经“失踪”的过去。用当下的文本模仿过去,用艺术化的语言叙述过去,试图不顾一切地重现已经消逝的过去,完成对记忆的重构和续写,努力填补人们精神领域的真空,是个体逃避现实、寻求自我安慰的心理解压方式。但怀旧产品与真正历史的不相容性是十分明显的。(18)Fredric Jameson,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1,p.19.怀旧产品并不是对真实历史的复写,是历史的一个特例和片段,怀旧产品实质是一种超越真实的特殊经验的偶然混合。历史的记忆与现代性文化语境整合,是对历史记忆内涵的重新操作,产生新的审美话语和文化表征的同时,也隐蔽着集体无意识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历史经验及怀旧情怀都被市场逻辑当成创造文化新产品的助力,当前电视剧市场翻拍经典已经成为常态,消费的便是大众的怀旧情怀。
“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复数性质的概念,体现了文化产业是一个多结构、多样化、多领域发展的机制。(19)陈卫星:《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关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一种概念转型》,《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8期。在古风文化的影响作用下,众多资本涌入古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工业”,“文化工业与其说是公众趣味的高效的、超级的调节者,不如说是一种围绕着公众反复无常脾性而所组织的工业”。(20)[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杨击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页。通过对大众兴趣的片面迎合,带来公众娱乐和美的感受。同时,文化工业也是“操纵、驯服人的一种文化霸权和暴力符号”(21)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4页。,以生产概念和开发形式来定义古风的内涵和表征形式,强化大众对文化产品的认同和理解。文化产业是文化工业的集群,在多个领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文化工业生产。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地方特色古风产业成为地方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方式,古城的开发与维护受到了资本的青睐。西安立足于“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标签,斥重金打造“兵马俑”“未央宫”“大明宫”等历史遗址,勾勒出“长安景观”。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历史“收藏热”。服装装扮上,汉服及古代装扮受到青睐,抖音上展示的短视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汉服装扮,穿中式婚礼服装的人也在不断增加。音乐市场的细分为古风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并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古风游戏将诗词、汉服、团扇等中国传统元素导入游戏之中,市场份额不断扩张。古风文化整合所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领域,从建筑、服装到游戏,古风浪潮受资本的推动将中国传统符号纳入文化产业。古风文化为文化市场挖掘了新的资源,增添了文化市场的色彩,但历史文化要素经过资本关系的过滤,最终沦为谋利的商业机器。
时代特征与文化特征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古风作为文化表意的一种新的示范形式,在新的消费情境的操纵下重塑了文化审美空间,多元利益的表达通过商品经济和物化方式表现出来,暗含不同审美话语、审美形式之间的对抗。古风文化的各个结构内部具有一种抽象的规约性,资本逻辑建构的古风文化是被动的、操纵的、消费主义的,正如鲍德里亚所说:“我们已处处生活在现实的一种审美幻象之中。”(22)Jean Baudrillard, Simulations, Semiotext(e), 1983, p.2.古风文化被置于文化标准化生产与文化艺术的个性相冲突的境地,符号审美遮盖了文化的功能性美感,标准化的生产、符号化的象征关系重新阐释着文化的“意义”。文化多样性和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的是市场逻辑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文化单一化、符号化、文化想象力不足的真相。
随着文化信息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和品位在不断提升,普遍化的文化审美风格已经无法吸引大众眼球。为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文化市场不断细分,个性化文化被挖掘和创造,古风文化应运而生。但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认为,在文化工业里,个性就是一种幻想,这不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了,个性化只有与普遍化完全一致,它才能存活。(23)[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只有将文化贴上个性化的标签,才能让大众心甘情愿地接受资本权力构建的价值体系。古风歌曲、汉服、开发历史遗址等举措,就是利用古风文化资源,制造与现有文化现象的差异,再将这种“差异”纳入文化规模化复制、标准化生产的制作过程中。事实上,个性的模仿和规模的复制否定了对个体个性化的需求,是对文化风格、表现形式的统一约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历史文化与生俱来的高雅性和严谨性,正如约翰·伯格所说,“现代的艺术复制手段摧毁了艺术的权威性”(24)[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历史文化的工业生产破坏了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趋同性”的发展模式束缚了文化的自主性,颠覆了文化的个性。在现代社会,“文化生活被全面科层化”(25)[美]刘易斯·科赛:《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古风”作为高度复杂和一体化的元素被大肆运用于商业化、娱乐化的细节生产之中,传统文化基因的高雅和品质被淹没,取而代之的是娱乐化的表达和对商业利益的追逐,艺术欣赏演变成了消费和享乐。当本国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全球标准化生产的原料,被加工成符合全球市场口味的异化产品后,强化了全球资本秩序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操纵,本国文化的独立性和本土性逐渐丧失。
古风文化固然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但是一味在历史文化资源中寻找养料,就会弱化文化的创造活力。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就会压缩对未来的文化想象空间,丧失对艺术融合、多种文化风格可能性的追求。古风带来的只是文化表象上的繁荣,却潜在地加剧了文化的贫困。文化不应沉迷于过去,也应该面向未来。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民族,应具有足够文化想象力,能够最大化地拓展思路,拓展文化想象空间和探索多元化的文化形式。美国被誉为“文化输出大国”,科幻片在全球拥有广阔的市场,而我国的影视剧市场却被各种古装剧充斥。历史文化资源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文化创新后劲不足是我国文化传播的一大难题。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只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实践路径而不是唯一路径,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诉求,生产出符合时代审美的先进文化更加重要。历史的、当下的、未来的文化三者同步发展,才是现代性、多元化文化的涓涓源泉。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审美取向。社会大众的审美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功能性层面,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感性的满足。消费社会从对“物”的消费转向对“符号”的消费。正如卡西尔所说,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代表性的特征”(26)[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页。。现代人被琳琅满目的物品环绕,身处于符号化的物品和物品的符号化共同搭建的文化景观之中,浑然不觉。书画、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等传统文化要素都被刻上了符号的烙印,社会大众消费的并不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功能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更多的是被重新构建的符号价值。书画、茶艺、古琴、汉服、古风建筑等等传统文化符号,被赋予奇异的符号光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消费,更多是对自我身份和他者身份的设定,以古风化的文化商品消费象征人的身份和地位,彰显个人审美经验的多层次与复杂性,从而强调自我对于他者身份的特殊性。拜物主义精神驱动下的传统文化,成为象征人们身份和阶级层次的标志,而无法接触古风文化资源或是没有鉴赏能力的人们,则被文化市场边缘化,进一步固化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裂。
古文文化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对历史观念和历史经验进行改造,是将历史性文化的“位置和功能置于意义系统之内”(27)[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为权力的行使披上合法化的外衣。物品的符号化都是由资本构建、以物化商品的形式呈现的,归根结底是经济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另类表现形式。人们的消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选择,因为资本掌握了符号编码的控制权。经过传播媒介的曲解、包装,为物品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意义系统和参考坐标,人们被资本逻辑、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共同统治下的文化秩序所操纵,所谓的判断力、自主选择权都被蒙上了阴影。
主流观念认为,版权是为了保护个人研究成果、激发人们创造热情的保障机制。但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文化版权实质上是文化再生产层面权力垄断知识、生产概念的一种手段,是市场逻辑主导下知识商品化的话语体系。(28)参见[加]赵月枝:《文化产业、市场逻辑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下)》,《新闻大学》2007年第1期。在古风文化的版权话语中,利益主体进行多番较量,用版权手段维护自身在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建构着资本在文化生产领域的中心地位。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对商业版权的重视,二是对用户版权的忽视。在视觉化传播逐渐成为主流传播方式的今天,抖音短视频每天都有众多的用户上传参与古风文化实践活动的画面。但这些短视频无法在腾讯QQ、微信平台直接打开。腾讯的产品“腾讯微视”与“抖音”属同类产品,为了防止“抖音”的持续扩张,腾讯利用“微信”“QQ”的社交功能,控制传播渠道,对“抖音”实行打击,主推“腾讯微视”,这是文化生产传播领域的变相垄断,文化版权只是不同商业力量之间博弈的手段。话语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并在社会互动中产生,在古风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控制传播渠道就限定了人们具体的社会互动框架,也就更加容易构建新的审美结构和审美话语。近几年来,名人故里争夺战愈演愈烈,连虚构故事的“西门庆”故里也被争得头破血流。但是,在权力体系的纠纷中,用户的版权却被视而不见。“抖音”中创作歌手会展示自己演唱的古风歌曲,上传的音乐没有版权保护,任意用户都可以随意使用这些未有版权保护的音乐,个人版权保护的缺失的确方便“抖音”平台用来吸引用户、获取经济利益;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却是对个人权益的漠视。简言之,文化版权尚未实现普遍化,无法作为个人传播权利的保证,反而成为资本逻辑控制话语、维护现状合法化的工具。
自古以来,女性一直存在着无法超越的刻板印象和内外约束。在女性主义运动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深入传播下,女性解放成为热潮,但是在当今的文化领域,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依旧存在。不同于古时男尊女卑的直接化,当前新媒体语境下的性别不平等关系更多的是藏匿于流行文化中,囚禁在女性主体形象上的枷锁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普遍存在。在互联网时代,女性的“美”仿佛可以肆无忌惮地展示在大众面前,但这只是男性话语制造的女性错觉,女性身体的理想化表达并不是独立自主的,女性身体的视觉呈现是在男权社会机制下的重塑。福柯曾说:“肉体基本上是作为一种生产力而受到权力和支配关系的干预。”(29)[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27页。女性身体的理想化标准从来都不是由女性自身决定的,男性“凝视”“观看”的目光是规训女性身体的一种强有力手段,“看”与“被看”背后隐藏的正是两性的不平等关系。古风文化潮流下,女性身体被视觉感官进一步放大,通过“暴露化”的身体视觉表达,挖掘女性身体蕴藏的新美学元素,树立女性身体的“理想化”模板,为男性带来一种视觉刺激。许多历史旅游景点都装扮了古代女性的图画,“抖音”上经常会有古装扮相的女子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和评论。构建女性身体形象只是为男性展示更多“视线”分配的选择,女性的从属地位并没有改变,女性的主体性以及个人价值没有得以彰显。对于女性自身的内在关系而言,“把内在于她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看作构成其女性身份的两个既有联系又截然不同的因素”(30)[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男性的肯定可以取代女性原有的自我认知,女性把自己作为视觉景观,以获得男性追随的“视线”,作为实现个人存在价值的标准。
在消费文化中,强调内在身体和外在身体的结合,“对内在身体实行维护保养的主要目的是要彰显外在身体的外表”(31)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身体是展现自我的载体,理想化的身体形象是对女性自我、女性身份的一种认知方式。“玉环,你的胖不是你的错,上天猫双十一购女装让你美个够”,“美若貂蝉”等古风文化的广告词都是利用古代女性形象来传达一种理想化的身体形象模式,传播女性只有购物消费才能实现自身满足的价值认知。通过展示一种充满美感的身体形象,使得女性羡慕消费后的自我新形象,促成一系列的消费行为。市场力量为女性树立了大量的消费偶像,消费逻辑一步步将女性构建成男权社会下早已限定好的女性形象。古装影视剧中的女主角设定脱离不了男性话语和男性力量的控制。影视作品、文学等文化表征形式通过情节、隐喻、修辞等表达方式塑造同质化的女性角色,固化男女性别特质。现代消费社会提倡的只是一种迷惑女性的表象上的平等和独立,通过“伪平等”“伪独立”构建的社会性别认同景观,麻痹女性的自我感知,使女性沉溺于自我良好、自我认同的社会形象之中,失去反抗和斗争意识。女性选择的理想生活方式仍需要在男权社会的默许与支撑下才能实现,潜在地维护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男女社会关系的不平等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
现代信息和传播科技的发展为重现历史文化图像带来了契机,普通大众无法看到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被感知。但是,技术理性统治下的复现不是毫无保留地重现,而是有选择地重塑,背后是资本逻辑的制约和操纵。技术的出现消解了历史文化的历史语境,使得古风文化从时间和空间上脱离了原位,通过重现历史文化、重构编码体系的方式打破了历史文化的稳定性,重组了个体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建构了古风文化在客观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个体看待客观历史文化的方式。在消费主义倾向的操纵下,技术理性统治的古风文化以消费者为中心,探寻个体的心灵世界,以一种心灵感性的呈现表达消费者作为“人”的存在。
技术的发展为探索历史带来了更多的潜在可能性。历史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技术再现了族群成员共同认同的意象,重新构建了想象空间的内容,对唤醒民族情感、激发爱国热情、培养民族信仰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虚拟现实、3D重建技术高度仿真打造了“数字敦煌”,人们坐在电脑前就可以看到一个个经典历史场景;“数字圆明园”还原了圆明园的原貌。技术的发展使得古风文化成为面向社会大众的一种普遍的文化实践,缩小了普通大众与精英阶层之间文化审美的“数字鸿沟”。现如今,通过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可以详细展示历史知识背景,提升全民的文化品位,使得历史文化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加速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接,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多样化的技术提供了多重想象模式,扎根于历史想象共同体的民族共同情感反而可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技术对社会生活场景的艺术化再现,让人们的视听所及都是经过作者大脑加工后的产物。技术对历史文化图像的重塑存在对历史文化的割裂与重构。历史文化的生产和传播,都无法摆脱技术的过滤和重新整合,受到时代语境和认知框架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人利用技术并顺从技术逻辑”(32)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在文化接受过程中,人被技术理性所宰制,技术理性“旧壶装新酒”,将历史文化重新包装成为获取利益的工具,将偶然的、片段的历史经验形塑成普遍的、大众的历史实践,定义了历史文化的全新面貌,从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忽略了技术与大众之间的张力,助长了技术对人的意识的控制。当前人们观看的古城墙、古建筑大多都经过技术重新修复,古装影视剧和历史小说重新诠释了历史故事。市场逻辑在技术工具的作用下为历史文化资源创建了新的编码体系,异化了人们的历史文化记忆,强化了人们的顺从意识。
罗伯特·默顿认为,“新生产活动和设备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社会关系网”(33)[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等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835页。。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能够重新建构人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网络。古风文化跨越时空局限,深入挖掘消费者内心的表达意愿,为消费者自我的社会化生产、心灵安抚提供了契机。在“虚拟环境”中,人们可以实现现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的梦想,完成对自己的社会化想象。“虚拟环境”打造了自我满足的全新的理想形象,让人们置身于古代世界,创建了一个新的消费现实,为人们构筑了逃避现实的空间,远离了现实生活的喧嚣和压力。《剑网三》游戏描绘了唐代江湖世界,游戏者变身为各大江湖门派的一员,游戏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实践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用户黏度。现代信息技术为表达人们内心想法、构建形象提供了多种途径。在“抖音”“微信”“微博”等各大社交平台上,经常会有女生晒出身穿古代男装的照片,穿越小说、古装剧的流行都是在表达人内心真实的审美偏好和价值取向。信息技术下的“滤镜”和“美化”等过滤方式为个人内心真实化表达增强了安全感,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肆无忌惮地展示自己。古风文化为人们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新型的实现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导下,人们可以在不同时空穿梭,实现心灵的满足,而这一切都是以消费为前提的。
追溯我国文化的发展轨迹,总是在新与旧之间徘徊,当前流行的古风文化又会往何处去呢?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古风文化呈现出多重的、分散的、不稳定的本真性,对复杂多变的古风文化浪潮进行科学引导和重塑显得尤为迫切。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风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多有助益,在现代性思想和观念的指引下可以挖掘出具有当代适用性的历史经验。古风文化浪潮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吸收和借鉴并不意味着全盘回归,需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时代语境。像传统礼仪、价值观、古建筑、古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要积极吸纳;不符合当前的价值理念,如“男尊女卑”“封建等级”等束缚人性、限制自由的枷锁,理应被剔除。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创造新的文化形态。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认为,正义就是一种平等的原始状态。文化正义则意味着不论是文化的生产、分配、消费过程都需要构建一种消除差异、力求平等的状态。当前,市场逻辑占据文化生产领域的核心,文化生产标准是以资本的视角来设置,受资本操纵,导致了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传统文化被透支,而未来空间的文化生产资源被无视,社会大众真实的文化需求被忽视,制约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罗尔斯正义的第一个原则,人们都享有平等地获取文化资源的权利。(34)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在文化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分配不正义仍然存在:由于文化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差异,使得文化资源分配之间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城乡差异、资源差异等社会问题导致人们接触优秀文化资源和文化成果的现实差距。市场逻辑将文化生产及分配的重心放在消费能力高的人群,消费能力低的人群在文化领域被逐渐边缘化。文化正义则需跳出权力和资本宰割下的逻辑,让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实现最广泛的文化共享。实现文化正义、消除差异,应充分重视文化生产、分配、消费领域的不正义状况,国家、市场、大众应协同发挥作用。对于国家政府来说,要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文化资源的生产及流通打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市场逻辑应立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创造社会效益,承担社会责任感,促成多样化的文化形态。普通大众要培养鉴赏优秀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品味。
中华民族历来拥有诗性智慧,但市场逻辑主导下的古风文化却一步步掩盖了人的原初本性。资本力量借助古风文化构建了新型的生活实践标准,并创造性地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嵌入文化景观之中,扬弃了“人的依赖关系”,又引入了“物的依赖关系”(35)倪寿鹏:《詹姆逊的文化批判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指出交往的有效性来源于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36)参见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但随着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传播,交往有效性的三个来源都开始被遮蔽,人们沉浸在消费带来的虚假愉悦和享乐之中,一步步迈向“娱乐至死”的境地。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剥夺了人们自由选择交往的能力,主体被塑造成客体,人的主体意识淡化,成为资本逻辑、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三者共同塑造下的“现代性野人”或者说“单向度的人”。人的实践活动才是文化创造的源泉,文化创作的主体是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由交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需要回归人的主体性,开展自由自主的文化交往实践活动。
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驱动下的古风文化浪潮,席卷了多个行业、多个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态,挖掘古风文化的发展轨迹和传播机制,对文化的自由化、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认识古风文化浪潮的价值,也要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弊端和风险,在新媒体与新技术创造的新型对话语境中实现对文化与传播的重新解读,(37)参见单波、孙宇心:《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势》,《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认识政治经济逻辑与文化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政府、市场、社会大众多方主体要分工合作、协同建构,采取适合国情的文化战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和艺术化演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