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2020-12-09 18:15薛伟明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通识素质教学法

薛伟明

(苏州市职业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近几年,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综合素质深受诟病,教育界因而提出“不仅应当进行以培养科学知识、技能、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教育,而且同时应当进行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通识教育,即现代高等教育要坚持通识与专识的有机结合和统一”[1]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通识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独特的优势,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将有助于改善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加适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通识教育也有利于高职院校从新的方向和途经开展教学改革,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

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是专业知识之外的非专业性的一种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的理念更新与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调整;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呈现出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与时代特征。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就业环境下,人才的招聘不仅需要考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也越来越被看重。“以知识资本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尤其是新兴的第三产业给高校毕业生未来就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2]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所提供的职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加细致和全面,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将会更容易就业,这是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的驱动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通识教育在塑造人才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明显,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强了通识课程的比重,也强化了通识教育理念。

2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然而,近些年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不乐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理念不匹配,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不适配。新时代,职教体系中存在与经济发展不相符的一些问题,因而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纠偏。“社会对专业训练需求的强劲势头,更需要通识教育提供一种协调、平衡的力量。”[1]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教学质量,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必要方式。笔者对多所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形式及成效进行了调研,发现了一些不合社会需求的现象。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入学时人际交往、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普遍偏低,需要高职院校投入较大精力进行提升,而高职院校在此方面的认识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也不够,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育。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多年来没有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各专业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教学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通识教育课程的安排基本由教务处制订,没有建立起由多数教师共同参与制订的课程结构和内容。

调查中还发现,至今仍有不少教师对“通识教育”概念不清,认识模糊,更不用说执行通识教育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充沛,而通识教育的师资不足,缺乏一支数量稳定、博学多识、经验丰富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正在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多是半路出家,由其他学科专业转过来,但难以转换传统“灌输式”授课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因材施教,学校也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制与举措,使得学生不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缺少了创新的激情。

从调查中发现,各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名称与施教方式大同小异,在彰显学校特点与优势上力度不够,不能深挖、整合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专业越来越强,设备设施的“硬实力”显著提升,普遍重视学生的就业率,但对学生因综合素质偏低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关注度不够。

3 “问题导向”的通识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发展,“学生发展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目前教育界还没有形成一种明确框架”,但“观照通识教育实质,概括了两个方面的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智商)和非认知能力(情商和乐商)的发展”[3]。学生发展与通识教育存在因果关系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提供的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贯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营造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发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激发的持久的创新激情;学生发展依靠优良的校园文化的浸染,强大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发挥,精心设计的课程引导以及创新的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体制机制。通识教育与学生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融汇通识教育的理念,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人才培养的理念必须由能力本位转向素质本位,创新发展的导向更应关注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教育的社会发展要求与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统一”[4]。

高职院校要“行之有效”地完成通识教育,首先要构建一个针对校情、院情的通识教育模式。在这个方面,国外有比较典型的通识教育模式可供借鉴,比如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主要分成四种类型,即分布必修型、核心课程型、名著课程型和自由选修型[5]。分布必修型规定了必修领域和课程门类,课程多为各院系开设的入门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该模式易于管理,并且对学校的实施条件要求不高,是美国高校采用最多的通识教育形式,这一类型也被我国各高校所采用;核心课程型明确规定学生必修的领域,但和分布必修型不同的是它打破了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的模式,强调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而非单一学科的系统知识。在核心课程型通识教育模式中跨学科的内容占比较大,特别重视道德、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规定开设课程种类多,要求质量高,因此只有少数高水平大学能达到实施的条件;名著课程型和自由选修型因管理困难,对学生自律性较高,故国内外少有采用。

从目前的通识教育实施情况看,我国只有少数大学在借鉴核心课程型通识教育模式,大多数高校采纳分布必修型通识教育模式,且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因长期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了通识教育的积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形式而缺乏内涵,无突出重点、无章法可循,甚至实施条件不具备,很难在实施上照搬现有通识教育模式。实际上,各高职院校也已认识到自身教育的特殊性,从照搬、借鉴到摸索、构建适合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从培养高技能型、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出发,高职院校以实践视角,基于“问题导向”构建“通识教育新模式”将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途径。

“问题导向”的通识教育模式将会整合两种相对比较新、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即P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核心都是围绕“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展开,相同之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都不再限制教学场所;都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不同之处是PBL教学法是项目式教学法,在明确了项目的前题下,让学生展开调研、探究,致力于用多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法,PBL教学法在强调学生主体意识上更胜一筹;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的模式,需有适宜性,翻转内容要有选择。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需有专业性,需要教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视频,做好教学示范。这两种教学法可以相辅相成,PBL教学法彰显的“项目课程应当成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因为它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6],而翻转课堂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7]

4 结语

“问题导向”的通识教育新模式从课程设计讲是通过实际问题而非单一学科内容来组织课程结构;学习过程是由“问题”引导,以解决“问题”的知识指引学生跨学科学习。总之,“问题导向”的通识教育新模式调动了学生探求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切实有效,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通识素质教学法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素质太差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