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昕妍
( 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 , 辽宁 鞍山 114001 )
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后,由于该手术方式具有明显创伤,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患者由于减少运动,长时间处于卧床状态,以致于滞缓血液流动,这种情况很容易使患者形成血栓[1]。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症状会使患者肢体发生肿胀,阻碍血液回流,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快的延伸速度,若不及时展开治疗,会向下肢静脉延伸,严重情况下会引发急性肺栓塞,以致于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2]。本课题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采取彩色多普勒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86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6例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22岁,平均年龄值为(56.37±2.15)岁;25例开放性骨折患者,61例闭合性骨折患者;骨折部位:32例股骨骨折、16例膝部骨折、20例胫腓骨骨折、18例足踝部骨折。入选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单发性骨折。(2)由患者自主签署知情研究协议书。(3)患者具备清晰意识,有一定沟通能力。(4)经检查后,患者身体特征,能耐受手术。(5)因自身因素选择退出者。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血栓病史。(2)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合并。
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的5小时-8天均可以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1天-2周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健侧下肢与患侧下肢血栓形成情况与静脉内径进行诊断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过程中,患者呈仰卧位,将大腿向外展出,检查暴露部位,检查过程中,沿髂外静脉向上,借助探头对髂静脉进行追踪检查,于腹股沟处置于探头,并于该位置寻找股总静脉与股总动脉,追踪检查是沿股总静脉对胫前静脉、股深静脉、股总静脉以及股浅静脉进行检查,之后呈侧卧位与俯卧位,于小腿和于腘窝对各段静脉进行检查。在进行检查时,叮嘱患者将肢体放松,沿各段静脉于探头解剖,交替进行横切与纵切,连续性地自上而下扫查,防止出现遗漏。与此同时,对患者健侧静脉与患侧静脉的超声图像进行比较,对静脉内径进行测量,了解患者管强内分布情况与回声强度,并对患者血管充盈情况进行观察,将所得知的骨折部位血栓形成个数给予记录,并适当地对远端肢体进行挤压,防止发生假阳性情况。超声诊断标准包括:(1)表现出低回声或无回声的血栓情况,表现为絮状。(2)没有压瘪血栓处管腔。(3)明显扩张血栓处静脉内径,显著增厚管壁,并呈清晰状。(4)血栓段静脉内无流血信号,或存在少量血流信号。(5)血栓形成侧支循环。(6)血栓漂动自由。
3 观察指标:(1)比较患者患侧与健侧静脉内径。诊断并记录患者总静脉内径、股静脉内径、腘静脉内径以及胫后静脉内径。(2)比较患者骨折部位与静脉血栓个数。诊断并记录患者膝部骨折、胫腓骨骨折、足踝部骨折、股骨骨折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5 结果
5.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检查结果显示,86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62例阴性,24例阳性。经临床证实,86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60例阴性,26例阳性,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异度为96.77%,灵敏度为92.31%。
5.2 患者患侧与健侧静脉内径比较:患者患侧股总静脉内径为(1.48±0.21)cm,股浅静脉内径为(1.04±0.17)cm,腘静脉内径为(1.23±0.15)cm,胫后静脉内径为(0.89±0.24)cm;患者健侧股总静脉内径为(0.87±0.08)cm,股浅静脉内径为(0.62±0.12)cm,腘静脉内径为(0.78±0.13)cm,胫后静脉内径为(0.34±0.19)cm,各静脉内径t值为25.173、18.718、21.024、16.663,P值均为0.000,2组数据比较结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 患者骨折部位与静脉血栓个数比较:股骨骨折例数为32例,形成血栓10例,比例为31.25%;膝部骨折例数为16例,形成血栓9例,比例为56.25%;胫腓骨骨折例数为20例,形成血栓5例比例为25.00%;足踝部骨折例数为18例,形成血栓3例,比例为16.67%,对几组数据进行比较,足踝部骨折发生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最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部骨折发生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最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深静脉血栓是指静脉血液非正常凝结,以致于有回流障碍发生在下肢静脉血液中,若不及时给予治疗,患者静脉功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情况下,患者很可能出现残疾情况[3]。形成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1)患者长期卧床或在术中给予麻醉的凝过程中,很可能滞缓血液流动,导致血管内壁很容易附着抗血凝因子与血小板。(2)静脉内皮功能主要作用于抗凝、黏附以及聚集抗血小板,若损伤静脉内膜,很容易形成静脉血栓[4]。(3)手术、骨折以及制动患肢都很可能直接损伤血管壁,血液中会增加血凝因子数量与血小板数量,血液状态为高凝,很容易形成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脱落情况比较明显,很容易引发肺静脉血栓[5]。相关实践表明,下肢静脉血栓是肺静脉血栓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情况越早了解,就能更快的进行溶栓治疗,做好形成肺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能够对治疗效果起到关键作用。本次实验主要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情况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诊断[6]。研究结果表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异度为96.77%,灵敏度为92.31%,有创检查血管造影,会使患者存在较低的接受度,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检查,有着较高的特异度与灵敏度,有利于更好的开展诊断工作。本次研究发现,患者患侧股总静脉内径为(1.48±0.21)cm,股浅静脉内径为(1.04±0.17)cm,腘静脉内径为(1.23±0.15)cm,胫后静脉内径为(0.89±0.24)cm,比较健侧,明显扩张血管内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静脉的压缩性是诊断血栓的主要依据。研究结果显示,股骨骨折形成血栓的比例为31.25%,膝部骨折形成血栓的比例为56.25%,胫腓骨骨折形成血栓的比例为25.00%,足踝部骨折形成血栓的比例为16.67%,足踝部骨折发生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最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部骨折发生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最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很可能关联到膝关节的复杂结构,损伤类型相对多样化,很容易形成血栓情况[7-8]。
总而言之,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诊断,能够提供实时状态,及时诊断出患者血栓形成情况,该治疗方式不存在创伤性,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是术后首选检查方法,为之后制定良好的早期血栓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具有临床意义与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