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丹
(陕西省镇安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陕西 镇安 711500)
在农业发展历程中,必然要经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转变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迁移,产业组织的变化以及农民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培育职业农民是一项持久工作,在此过程中要立足当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进行工作。同时也要放眼未来——制定科学计划和相应保障制度,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能够妥善落实。
首先,关于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的完整性与针对性还存在一定异议。育农政策的实施仍旧存在着一定阻碍,政策的约束力不够以及缺少配套的协调措施。这导致教育培训工作难以满足农民的发展需求,农村现代化建设进展始终停滞不前。其次,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的法律条款还未进行完善,导致工作过程中各部门对职能的认识模糊不清,阻碍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最后,并未给予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足量的经费,致使其虽已然在多地开展,却由于微薄的经费难以支撑大量的培训工作。
传统农民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当前的农民教育培训时间普遍较短,属短期教育,难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中所需。且由于培育机制的不完善,培育队伍也并非专业人士,整体教学水平缺乏保障。最后是由于缺乏培育机智的约束,导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计划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形成有效地协同整合。在此情况下,农民教育培训的开展效果不够显著,培训的收益也并不高。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主要通过各涉农院校和涉农组织机构进行,但各培训机构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且布局结构亟待进一步调整。涉农院校主要承担短期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但大多学校在专业的设置上不能够同当地的市级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导致实用性人才的输出量少之又少。涉农组织机构则主要立足于农民的实际农耕技能,对较为专业的实施技巧进行培训。但涉农组织机构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生态环境方面的培训,同样不能够促进农民的职业化。
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竭动力来源。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不仅事关农民的生产和收入,更关系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领域,应从职业认定、教育培养、定向扶持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对以往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当地的特点进行规划,理清工作思路,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加大对农业转型的宣传,使农民对自身职业产生认同感。要激发农民的学习意愿,帮助其树立大局观,更好地投身到职业培训的潮流当中。
农民的职业化转型是通过长期持续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需要通过建立教育培训机制,确定教育培训机构和构建教育培训体系,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与农业生活进行完善的融合。同时要建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确保农民能够受到长期教育。其次应对进行培育工作的教师团队进行更为严格的筛选,建立由专业农学院专家、教师组成的专业性教育队伍。在区域范围内设置专门的培训基地,对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较为完善的调查走访,确保培训的理论知识和实操内容能够符合当地农业的发展。最后可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机制与培训项目之间的管理力度,为参加培训的农民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内容,保障农民培训收益的最大化。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结构则是增强农民职业性的重要手段。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应加大对专项培训资金的投入,均衡资源配置。在资金的使用上,要进行严格的管理、监督、与检查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加大开展力度。设置优先区域,对涉农教育资源进行优先配置,对于较为落后的地区要进行重点扶持,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农业资源推进当地的发展。
其次要优化农民教育机构专业设置,为当地开设地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涉农教育机构是进行教育培训的主要学习阵地,对于农业人才的教育起到关键性作用。涉农教育机构应根据当下社会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国家对于农业建设的要求以及当地一贯的农业建设特色进行专业设置。同时还应根据各地农业发展规划的不同建设鞥能够凸显地方农业产业特色的专业,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融合,做到以点带面,优势互补。
在国家不断大力推行农业现代化的当下,农民的职业化转型是历史必然。培育职业农民是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要认识到农民职业化的重要性。通过多行业、多部门的合作,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建设机构,建立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结构,切实提升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