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赤峰市中医蒙医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颅内病变属神经系统突发性危重疾病,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病情进展速度快,如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死亡[1]。早期确诊颅内病变可为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螺旋CT属临床应用广泛的影像学诊断检查技术,将其应用于颅内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1年时间内收治共计64例该疾病患者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螺旋CT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研究样本数量共计64例,全部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均符合颅内病变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33例,女31例,年龄48~75岁,平均(60.29±5.47)岁,颅内病变类型包括脑梗塞22例,脑出血18例,颅内动脉瘤15例,蛛网模囊肿5例,星形胶质细胞瘤2例,听神经瘤2例。
64例患者均行螺旋CT检查,实施检查前患者接受碘过敏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利用我院螺旋CT设备完成检查,FOV:24 cm,层厚设置为0.625 mm,床速设置为5.62 mm/r,扫描电流设置为250~300 mA,电压设置为120 kV,矩阵为512×512,螺距为0.562:1,延迟时间15~17 s。医师对患者进行全脑常规扫描,经患者肘静脉单相团注碘海醇300 mg/mL,注射速率为3 ml/s,注入剂量为5 mL后如患者无异常反应,可持续注入70 mL。监控血管选择单侧颈内动脉主干,设定触发阈值为120 HU,达到预设阈值后实施手动触发模式扫描,以此来获取患者动脉、静脉、延迟等不同时期图像。如图像伪影过多,需利用螺旋CT图像重建处理技术消除伪影,确保病变区域显示效果,如患者配合度不足,需配合使用镇静剂。螺旋CT检查结束后由临床医师及影像学医师共同阅片,确保检查诊断结果准确。
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螺旋CT诊断准确率。
64例患者经螺旋CT诊断检出颅内病变61例,准确率为(61/64)95.3%。颅内病变类型包括脑梗塞21例,脑出血18例,颅内动脉瘤14例,蛛网模囊肿4例,星形胶质细胞瘤2例,听神经瘤2例。
全部64例患者中42例患者实施CT平扫,22例患者实施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脑梗塞经螺旋CT检查病灶边界图像清晰,与闭塞动脉走行区具有相关性。星形胶质细胞瘤经螺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经增强扫描表现为壁结节伴环形强化。蛛网模囊肿表现为脑组织受压及脑裂宽度增加,增强扫描后未产生强化,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听神经瘤表现为桥小脑角区呈现低密度影,形状为椭圆形或圆形,内听到口不同程度扩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无需进行增强扫描,如患者肿块效应显著,出血量较少,进行增强扫描可鉴别单纯性出血、肿瘤、梗死。出血后1~6周行增强扫描,血肿表现为环形强化,如病史资料不详,且急性期未进行CT检查,需与多种疾病鉴别诊断。脑出血患者行强化CT检查可观察新发出血情况及治疗后出血吸收效果。如新发脑出血,需在发病后12 h及3 d后复查,如患者已接受数日治疗,可在10~14 d行增强CT复查。颅内动脉瘤利用螺旋CT检查颅底显影效果良好,可清晰显示出周边组织与动脉瘤间关系。
颅内病变属临床常见危重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患者病情危重且进展速度快,如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死亡。早期诊断是颅内疾病治疗的关键,螺旋CT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将其应用于颅内病变诊断中临床价值突出。
本次研究数据结果显示,64例颅内病变患者采用螺旋CT诊断共计61例检出,诊断准确率为95.3%。螺旋CT具有较高的图像清晰度,利用三维图像重组及增强扫描等技术可清晰显示出周边组织与颅内病变区域关系。利用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可完成颅内病灶血管造影,能够清晰显示出5 mm级别病灶,继而确定颅内病灶大小、范围、生长方向等信息,实现对颅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有效评估,为临床确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螺旋CT检查期间仅需通过静脉注入造影剂,属无创检查模式,可提高检查安全性,避免各类并发症发生。螺旋CT检查操作简单,耗时较短,检查费用低于MRI,适用于急诊颅内病变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2]。
由此可知,颅内病变采用螺旋CT诊断临床价值突出,可缩短检查时间,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全面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