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丹,杨炽琼,严 浪,蔡 婵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现代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医技类专业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但医技类的专业教学与临床应用开始出现脱轨,许多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临床的基本技能操作束手无策。因此,加快医学类专业院校临床基本技能课程创新改革的步伐,缩小医技类专业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是很有必要的。注重培养医技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加快医技类专业与临床的结合。
学校教学经费与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教学经费充足,能够采购先进的临床设备和教学设备,以更科学地方式培育学生。学校在科研试验、仪器设备中投入的经费是被学校自身的条件所限制的。先进的实验技术设备与良好的实验平台环境,教学与技术的现代化结合等往往是众多普通医学类院校负担不起的。这也导致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不足,临床实践与技能掌握能力相对较差,无法满足学生对先进的技术设备的使用了解,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基础性临床技能掌握。在此种学习环境下,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丰富,但临床应用与技能操作薄弱。在进入临床工作后,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难以完成工作任务。
由于学生学习时间较短且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比例较高,高等专科类学校往往更加重视对学生的主要专业技能的培养。但由于高等专科技术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教学素质有待改进等原因,致使一部分教师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忽视了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培养。与此同时,高等专科学校为缓解学生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脱节的困境,放宽了招聘教师的门槛,加大了对专业教师的教学素质培养,增加了学校教师单位授课时长与授课范围。但这类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也阻碍了对于医技类专业的学生的临床技能教学的课程开设。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医护人员,要对自己负责,对患者负责,要掌握扎实的临床基本技能,而不是纸上谈兵,实操能力一团糟。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医学的不断重视,全国各大学校纷纷扩大了办学规模,增加了对医学专业的招生人数。但由于医院工作繁重,难以抽出时间来进行对实习生的培养,每家医院每年的实习人数有上限,无法容纳太多医学专业的实习生。因此,学生缺少能够进行临床技能实训的场所,难以做到知行合一。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能以多媒体设备为教学工具,以图片和视频为教学手段,向学生讲授临床技能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实践场所的缺乏,难以让学生进入医院,进入相关科室,进行现场观察和模拟操作,无法切实提高临床技能的实践程度。
根据课程创新的有关要求,学校应对临床技能课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因此,创新改革有利于改革当前的医学教学模式,从而创建综合性的临床医学教学体系。借鉴先进的临床基本技能的教学方式,将多种教学模式引入到实际临床技能课程之中,能够缓解当前临床技能培训课程的困境。比如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学习时间短,只能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各大高校在进行创新改革的同时,教师需要转变有关临床技能的想法,提高临床技能的授课能力,平衡临床专业课与临床技能课的课程时长,让学生在临床技能模拟学习中加强对临床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应重新评估实操技能与闭卷考试的权重,完善临床技能熟练程度与考试分数结合的考核机制,将临床技能提升落实到具体的临床训练中。
临床基本技能课程创新改革下,学校重新调整了临床理论课与临床实操课的占比,可以增加学生临床技能的实操时长和实操频率,提高学生对临床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使得学生在走出校园,走进医院,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临床工作。另一方面,教师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实操等一系列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实操中理解晦涩难懂的临床知识,缓解了学生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脱节的困境,加快了临床理论知识与临床基本技能之间的融合,让医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一位合格的医护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责任心和同理心。作为医护人员,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患者,一些患者性格不好,易急躁和愤怒,医护人员应保持耐心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理解患者得病后的恐惧和浮躁心理。课程改革创新之中,增加了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次数和时长,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诊疗行为与诊疗态度对患者的重要性,理解沟通能力也是医护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工作技能。此种模式下,学生在全面认识疾病时,引导学生以多种沟通模式去理解患者,学会以更好的方式去看待、处理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关系,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素质与技能。
选取本校17级五年制检验专业班级作为实验对象,检验专业学生104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成员临床知识储备量相差无几,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教职工在解读学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及《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调研报告。通过专业教师与从业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商讨、形成新的临床基础技能课程标准。实验组的学生由任课教师按新的临床基础技能课程标准备课、授课。对照组继续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在学期末调查班级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平时成绩(主要以《诊断学基础》课程综合成绩为主)。同时,通过定期理论加实践考核成绩及调查学生的满意度对比两种课程标准的教学成果,在学期末形成新课程的整体性评价。
在对医学生的考核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以往临床基本技能的具体表现,将其分为四个等级:精通、掌握、了解、欠缺。同时对学生掌握的临床基本技能进行评估和评分。具体的评估机制为:精通,操作熟练、动作敏捷、迅速、连贯、正确有效得10分;掌握,操作比较连贯,动作不够迅速,得7~9分;了解,操作不够熟练,出现差错的次数较多,思路不清晰得4~6分;欠缺,0~3分。
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发现实验组的52名同学对诊断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都有着娴熟的理解与掌握,对临床基本技能熟练度要高于对照组的同学。可以说,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课程改革对医技类专业的学生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不同表现,发现对照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总结实验组教学方式的好处与具体步骤,为接下来调整临床基本技能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提供数据性的论据支撑。
高等专科医学院校的医技类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后必然会面对一些基础性临床问题,如何缩小医技专业与临床专业之间的差距、加强两者的紧密联系,有效办法是促进临床基本技能课程的改革,加强医技类学生的诊断、内外科等基础性临床课程技能训练,做到社会对现代医学技术人才的要求,提高当今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的临床素质与临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