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民,张志尉,米晓明
(青海省有色第四地质勘查院,青海 西宁 810000)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祁昆造山系、东昆仑弧盆系之鄂拉山陆缘弧。地层区划归华北地层大区秦祁昆地层区之宗务隆-泽库分区。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古元古代、晚石炭世-中二叠系、三叠系[1]。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以北西、北北西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向、近东西向。研究区属东昆仑成矿带满丈岗印支期金、银、铜、铅、锌(钨、铋)成矿亚带。
研究区出露地层较为单一,主要为晚三叠世鄂拉山组火山岩,在研究区北部大面积分布,地层整体呈北西向分布,倾向向北,其内部小断裂较发育,地层的完整性及厚度受到较大影响[2]。鄂拉山组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段,各段之间均为整合接触。主要岩性如下。
(1)鄂拉山组一段火山岩(T3e1):分布于研究区东侧,呈北西向带状展布,岩层倾向主要为北东向。其岩性主要为:流纹岩、流纹质英安岩、流纹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未见底,顶与二段呈整合接触。
(2)鄂拉山组二段火山岩(T3e2):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咱哦日玛当一带,主要呈北西向带状展布。主要岩性为灰色安山质晶屑凝灰岩。上部与鄂拉山组三段呈整合接触。
(3)鄂拉山组三段火山岩(T3e3):在研究区中部、西部、北部大面积分布,主要呈北西向、北北西向带状展布,岩层倾向主要向北。主要岩性为流纹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质英安岩、流纹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
研究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主要发育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按其展布方向主要分为北北西向、北西向,近东西向与北东向断裂,其中主要以北北西向与北西向断裂为主,近东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多被北西向与北北西向断裂错断。在研究区西部的HS25号异常区中断裂构造主要以北西向与北北西向为主,已发现的矿化主要与北北西向断裂构造有关;在研究区东部的HS26号异常区中,主要发育北北西向断裂,已发现的矿化主要与北北西向断裂构造有关;在研究区东部的HS27号异常区中,主要发育近东西向与北东向的断裂,已发现的矿化主要与近东西向与北东向断裂有关;在研究区南部的HS36号异常区中,主要发育近东西向与北北西向的断裂,已发现的矿化与此两组方向的断裂构造关系紧密,从以上可以看出,区内已发现的矿体与断裂构造关系十分紧密,其中矿化体多赋存于次级断裂形成的破碎蚀变带中。主要断裂分别有北北西向的F9、F10、F41,北西向的F12与F17,近东西向与北东向的F35,其中主要的控矿断裂为F35与F41。
F9:位于叉叉龙洼火山机构西侧,倾向250°,倾角40°~50°,长2.9km,宽50m,北西延出研究区。断层切穿鄂拉山组二段及三段地层,见沟谷垭口等线性负地形。石英脉、细晶岩脉侵入[3]。岩石破碎,见褐铁矿化、绿帘石化蚀变。构造角砾岩、断层泥发育。性质为压扭性断裂。
F10:位于研究区东部叉叉龙洼沟北,走向近南北,倾向270°~275°,倾角40°~55°,断裂规模长0.8km,宽70m~100m,切穿鄂拉山组三段地层,断层在地表呈沟谷、垭口等线性负地形,山脊错开。岩石破碎,钾化、帘石化、黄铁矿化发育,见断层泥、构造角砾岩,石英脉沿断裂侵入。
F12:位于研究区西北角,倾向240°,倾角40°,长4.9km,宽30m~50m,东止于鄂拉山组二段,向北西沿伸出研究区。断层切穿鄂拉山组二段及三段地层,地貌上呈沟谷、垭口等线性负地形。岩石破碎,见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钾化。断层角砾岩、断层泥发育。性质为压扭性断裂。
F17:位于研究区西部,倾向185°,倾角40°,长6.5km,宽30m~100m。切穿鄂拉山组火山岩及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侵入体,地貌上沿山麓孤包横列,断层泉发育,岩石破碎,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钾化。见破裂岩、角砾岩。断层对鄂拉山组火山岩的喷发有控制作用,细晶岩脉沿断带侵入。
F35:位于研究区中部,倾向330°~350°,倾角70°,长约3.8km,地貌上呈一系列的线性负地形,宽20m~40m左右,断层错断鄂拉山组三段流纹岩与英安岩,见构造角砾岩,断层泥发育,见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零星方铅矿化,在该断裂内发现Ⅳ号矿化破碎蚀变带。
F41:位于研究区东部,倾向70°,倾角75°,长约1.7km,宽约20m~60m,断层切穿鄂拉山组一段地层及晚三叠世侵入体,为区内目前主要的控矿断裂,断层在地表呈沟谷、垭口等线性负地形,山脊错开。岩石破碎,见构造角砾岩,主要矿化蚀变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硅化等,石英脉侵入,性质为压扭性断裂,在该断裂内发现Ⅲ号矿化破碎蚀变带。
研究区侵入岩主要分布于叉叉龙洼沟南侧及咱哦日玛当南侧,主要为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及早侏罗世酸性侵入体。其中共圈出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岩体19个,其中花岗闪长岩岩体5个,二长花岗岩岩体13个,闪长玢岩岩体1个;早侏罗世侵入岩岩体8个,均为正长花岗岩岩体。其中岩体的平面展布方向在研究区西部主要为北西向,在研究区的南部与东部主要为北东向,其中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主要呈岩基与岩脉状产出,早侏罗世酸性侵入体主要呈岩株与岩脉状产出,岩体侵入三叠系中,岩体外接触带矿化明显,内接触带宽窄不一,混染明显,具角岩化特征,岩体内存在着围岩残留体[4]。
研究区火山岩主要分布于晚三叠世鄂拉山组中。岩石普遍呈灰色,局部略显肉红色,斑状结构,基质具交织结构、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流动构造为主。根据各段火山岩分布特征及岩石组合特征分析,鄂拉山组火山岩从早期到晚期火山活动逐次增强。有关研究表明鄂拉山组火山岩为造山带(活动大陆边缘及岛弧区)火山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其主要岩性为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英安岩、安山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
研究区内内脉岩广泛分布于各个地质体中,脉岩大多受区域构造影响,多以顺层侵入,部分沿裂隙、节理贯入,长轴多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与地层基本一致,个别斜交地层走向。岩石类型以酸性脉岩为主,中性脉岩少量。
矿体主要围岩为流纹岩、英安岩、流纹质凝灰岩,矿体的围岩蚀变较为简单,为低温热液蚀变。蚀变种类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
硅化为区内较为重要的一种蚀变现象,在流纹岩、英安岩、流纹质凝灰岩中均见有发育,主要为网脉状蚀变,石英脉呈单脉或不规则网脉状沿岩石裂隙发育,脉宽一般小于0.5cm,部分较大脉体宽度可达3cm~5cm,局部石英脉中见有Au矿化、方铅矿及黄铁矿矿化。
黄铁矿化:区内岩矿石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应力作用,岩矿石多具碎裂结构,裂隙发育。部分裂隙被黄铁矿填充,形成黄铁矿化。
绢云母化:呈显微细小鳞片状,呈团状、稀疏浸染状不均匀分布于岩石中。
晚三叠世鄂拉山组火山岩为本区的主要含矿地层,该套地层岩石中Pb、Zn、Ag等元素的含量均较高,同时研究区内火山及次火山活动较为强烈,为成矿元素的活化与迁移提供了热液及热动力,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为岩浆活动和矿液运移、迁移、富集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沉积场所,众多的北西向、北北西断裂是热液活动和脉岩及矿脉贯入的自然通道,并且在有利于成矿的断裂构造与次级断裂构造中成矿。分析该区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型充填型矿床。
依据区内目前发现的矿(化)体及在找矿过程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总结本区找矿标志如下:
(1)直接找矿标志:本区矿床类型为热液型,即硅化、褐铁矿化及绢云母化、方铅矿化和闪锌矿化等矿化蚀变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2)构造标志:本区已圈出的矿化带均沿北北西向、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次级构造分布,因此这三个方向的次级构造带为本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
(3)化探异常标志:在研究区已圈出的银、铅、锌土壤内多已发现铅锌矿(化)体,即Ag、Pb、Zn土壤异常区是本区成矿元素富集的有利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