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丹
青花瓷,是景德镇生产、外销的重要瓷器品种之一,它是以钴料在素坯上进行纹饰创作,再施以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的釉下蓝色花纹的瓷器。青花瓷在元代举世闻名,虽然整个元朝持续时间不长,但短暂的历史对明清以后的青花瓷的生产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至元八年(1 2 7 1 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原地区与中西亚及欧洲之间的联系。1278年,元朝在景德镇设立了统辖全国贡瓷的官方管理机构——“浮梁瓷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至景德镇务工,不仅促使本地瓷器工艺和烧造技术的提高,而且创新了很多造型大气多样、釉色绝美各异的新品种,尤其是在元代中期,景德镇创造出典型的青花瓷器,标志着中国的制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元青花使用两种青料,一种是进口钴料苏麻离青,另一种是国产料。苏麻离青含铁量高,烧成后色浓艳沉静,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的铁质斑。国产青料,高锰高铝,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偏蓝灰或蓝黑,浓淡颜色不一,青料积聚处有蓝褐斑点。两种青料绘出的纹饰在烧制过程中受窑温影响均存在深浅不一的变化,细看之,犹如“活”的痕迹,在浓艳之处呈“流动状”。
为了使元青花更为精美大气,迎合中西亚和欧洲地区人们的喜好,景德镇陶工进一步创新,生产出大量多样而典型的纹饰,如龙、麒麟等瑞兽纹,缠枝牡丹纹、缠枝莲等花卉纹,“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蒙恬将军”“四爱图”等人物故事纹等。除了特征鲜明的主题纹饰外,一些辅助纹也具有当时独特的风格,如变形莲瓣纹、云肩纹、杂宝纹等,表现最为突出。在绘画工艺上,青花除了单独作为一种技法之外,通常也会结合其他技法,如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刻花线条锋利,印花线条圆润,浅浮雕立体感强,这些都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馆藏和出土器物及标本中有所体现。需注意的是,元青花绘画主要以平涂纹饰为主,部分结合勾、点、染技法,数量相对较少,这种不同的工艺技术和装饰风格把蓝白艺术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尤其是青花瓷,其制作工艺达到了很高水平。
洪武早期,青花还带有元代的风格,随后慢慢退去印记,到永乐时期,景德镇瓷业昌盛技术进步,永乐青花以其胎精釉润,料色浓艳,造型和纹饰的经典,与宣德青花共同被称为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青花图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传统纹饰最常见到的是龙凤纹、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花果、蕉叶纹、莲瓣纹等。永乐青花纹饰布局较疏朗,少量器物布局稍繁密。而摹仿外国金属、陶器等产品有的异域风格明显,如卷枝纹、阿拉伯文字,有些完全采用中国喜闻乐见的传统纹饰。永乐青花笔法纤细自然,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绘,均特色鲜明。画面多留空白地,花草纹多为双勾填色,摈弃大笔涂抹的方式,以小笔触绘出深深浅浅、层次较丰富的的颜色。
宣德官窑青花生产和烧造的数量超过历朝,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使用和赏玩,而且也作为商品通过海陆丝绸之路大量行销海外各地,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文化使者。宣德青花纹饰题材较前代变多,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缺,主体纹样最多的是缠枝和折枝花卉纹,如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竹石芭蕉等。绘画上,同样采用小笔渲染填色,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浓淡层次感的笔触。构图上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工艺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同时使用。其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而稍有抽象感,在质量上要逊于官窑器,釉面稍欠滋润,用笔奔放草率,部分青花纹饰的构图很讲究意境,特别是山水人物图等,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生动活泼而富有意趣。
清朝260多年历史,康雍乾三代国运昌盛,清朝政府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措施,使得景德镇手工制瓷业得到高速发展,官、民窑青花瓷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超越了历朝历代。
康熙青花官窑以龙、凤、松、竹、花卉为多。民窑的题材较为丰富而通俗,有宣扬道德礼教的“孝经故事”“八吉祥”“八仙上寿”“多子图”等,及“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传统样式。 雍正青花纹饰风格高雅细腻,内容以花卉翎毛、瑞兽为主,山水次之,人物较少。除传统的缠枝莲、云龙、龙凤纹之外,多以优雅娴静的花卉、花鸟、花篮、博古、竹石、石榴、三果、八宝、八仙、梵文及各种传统纹样为主等。受佛教影响,常见梵文装饰,部分器物绘有排列整齐梵文,布满整个器身。乾隆官窑青花内容丰富,图案除了传统的龙凤外,以串枝莲、三果、竹石为多见,画工严整精细,具有图案画的效果。总的来说,清青花装饰方法除了有传统的仿前朝元明的满密型纹样外,还有的装饰更倾向青花图案少白底多的式样,疏朗而有新意;晚清时期,供应海外的外销青花瓷则根据当地客户所提供图案来设计和生产。出口至欧洲的青花瓷还经常将欧洲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如纹章瓷、耶稣像瓷、克拉克瓷等,具有明显的欧洲社会艺术风格。
元代设立浮梁瓷局,明、清时期的御窑厂,都将陶瓷业生产纳入宫廷管理,特别是明代御器厂设有专门的督陶官,为了满足皇室贵族们的各种需求,则不惜一切代价,花费巨额财力和人力物力向高、精程度尝试,有力地提高了青花瓷的质量,因此促进青花瓷工艺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同时,御器厂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专业分工,如专门拉坯的工匠,专门上釉的工匠,专门绘纹饰的匠人等,有序高效的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和生产率,且专人专攻,工艺技术不断熟练,这样还培养出大量的陶瓷工艺美术人才,这些人才对后人影响至今。
青花纹饰蕴藏了民间传统的审美认知,体现出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在整个青花纹饰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蕴含和融合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特征,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厚的文化内涵向后世人展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