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会联系服务职工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广东省工人文化宫在从大众视野退出一段时间后,它的重建和再建都需要一个与社会公共文化体系磨合的过程……
9月30日上午,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向阳路1号,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建筑物从此刻开始有了新的使命。这是由东莞市总工会大楼升级改造而成的东莞第二工人文化宫,也是继市工人文化宫建成启用以来,东莞市总工会服务职工,开展文化活动建成的又一重要阵地。
在广东,像东莞这样的市级工人文化宫有24家,县区级工人文化宫66家,还有2家街镇级和1家省级工人文化宫。
目前,在广东省内已建成的93家工人文化宫中,东莞、佛山等地市借助经济发展优势,将工人文化宫融入到公共文化体系中,阵地作用发挥显著。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工人文化宫,如新会、英德则更多通过与地方产业发展以及区域特色结合,为职工学习培训提供载体。
结合地方发展特色,将工人文化宫建设与当地文化风俗、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这便是广东省推行的“一宫一品”方案。
今年10月7日,职工肖丽萍终于成功报名了东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以下简称“市二宫”)开设的声乐基础班课程。此前,她已几次通过文化宫的微信公众号报名过这门课程,但都因为人数众多名额有限,未能被抽中。与她同时“竞争”报名这门课程的人数超过几百人,课程名额则限制在100人左右,报名难度可想而知。
像肖丽萍参加的这类公益培训,在东莞工人文化宫还有60余种,烘焙、插花、舞蹈等等,职工能在这里参与各色各样的课程。工人文化宫主任谢博宁告诉《中国工人》记者,公益培训是东莞市工人文化宫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品牌之一。作为“世界工厂”,东莞职工队伍组成多元,文化需求多样。如何满足他们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是工人文化宫开展活动的出发点。
培育发展有明显优势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高质量的文化精品,打造文化服务品牌,提高文化宫的市场竞争力和对职工的吸引力是东莞工人文化宫的基本发展路线。
自从市二宫开放后,东莞两个市级文化宫公益培训课程内容交错开设,培训项目进一步增加,全年可培训1.3万余名学员。截至目前,市文化宫共成功举办了19期公益培训,近20万余名职工参与报名,近3万名职工受惠。
东莞市工人文化宫运动场里职工们在抛掷网球
在公益培训之外,东莞市工人文化宫通过工人艺术团、工人讲坛、读书沙龙等活动丰富文化服务形式,更深入、广泛地辐射职工群体,真正让职工们带着好奇与兴趣走进文化宫,带着满足与收获走出文化宫。
作为工会的重要服务窗口,文化宫的作用不仅限于服务职工群体,它也是一张对外交流的名片和品牌。
地处广东中部、珠三角腹地的佛山市是制造业大市,产业工人队伍庞大。为了提升产业工人文化素养,保障其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佛山市工人文化宫充分挖掘文化宫的服务潜力,与其他政府部门合作,使文化服务融入到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中。
作为佛山市公共文化设施联盟成员单位之一,佛山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佛山市图书馆,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职工阅读平台——佛山市工人文化宫智能图书馆,并于2017年9月正式对社会开放。
佛山市工人文化宫文体部部长梁嘉翌介绍说,通过将佛山市图书馆资源嫁接到职工书屋,职工可在佛山市联合图书馆体系内通借通还。
智能图书馆里,不仅仅可以借阅书籍,更是一个综合性文化服务、共享和创意平台。职工在这里可以参加阅读沙龙、小型讲座、文艺培训、展览展示、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一起凝聚智慧与思想。
传统的职工书屋从原来“书”的空间转变为了“人”的空间,进而成为佛山市新型职工公共文化设施,以及适应经济发展的综合文化空间。
从广东全省范围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人文化宫借助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能获得明显的市场竞争力,进而能够比较好地发挥服务职工的作用。但是,在部分粤东、粤西北地区的县区文化宫,则明显存在经费紧张、人员不足、设施陈旧等短板。
根据广东省总工会的调研报告显示,全省79.4%的县级工人文化宫分布在较为贫困的粤东西北地区,分布在相对富裕的珠三角地区的县镇级工人文化宫仅占20.6%。并且在广东122个建制县区中,仍有66个县区未建设工人文化宫。
县区文化宫如何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丰富服务项目,办出特色是一大难题。江门市新会区工人文化宫给出的方案是,与地方民俗文化结合,创新发展。
江门市新会区工会主席万春玲介绍说,2019年12月,新的工人文化宫启用后,在服务项目上动用巧思,开挖当地的民俗传统,如鱼灯、葵扇等亲子课程吸引职工参与,以扩大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力。
陈桂玲是新宝成电气工程有限公司的职工,今年9月得知当地文化宫开设有鱼灯制作的课程,便带着10岁的女儿一同前往。在课堂上,跟随着老师的讲授,母女俩人配合用胶水将红纸平展地包裹住鱼灯的骨架。她说:“通过制作灵动鲜活的鱼灯,小孩子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更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
位于粤北地区的英德市,则将本地的茶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用工人文化宫作为职工培训载体,将茶产业延伸到整个城市建设中。
英德茶文化源远流长,种茶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英德红茶就备受欧洲特别是英国等西方国家称赞和推崇。
以茶为重要媒介,英德市总工会从2015年开始围绕茶产业做足文章。通过连续开展茶行业技能竞赛,锻炼出一批素质优良的采茶工、制茶工、茶艺师,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借助茶产业这个重要支点,2019年英德工人文化宫与广东工匠学院茶产业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意向协议,以工人文化宫为载体开展各类人才培训。两者相辅相成,将在未来推进茶产业及其他产业技能培训,为英德城市发展定位明确方向。
目前,广东省内全省21个地级市中有3个地市文化宫场地正在兴建或立项,县区文化宫正在逐渐向基层覆盖。作为工会联系服务职工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工人文化宫在从大众视野退出一段时间后,它的重建和再建都需要一个与社会公共文化体系磨合的过程。
回归工人文化宫的公益性,成为新时代“职工的学校和乐园”,广东省的“一宫一品”方案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双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