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荃
摘要: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向好,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充电站的建设,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保有量的配比也逐步趋于合理。虽然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日渐完善,但相对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得充电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也严重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因此头部车企及新势力车企也积极联合供应端、运营端及支持端开发和拓展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服务网络,旨在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充电服务;推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129(2020)15-0156-03
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供需紧张,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各国车辆排放法规的日趋严格,电动汽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电动汽车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成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相继出台和实施了多项政策与激励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今年10月9号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上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会议指出: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动力电池开发创新;加强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加快形成以快充为主的公共充电网络;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以引导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充电桩的发展趋势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密切相关。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普及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建设和规划布局是影响与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充电基础设施也得到一定发展,但仍存在充电网络与服务网络建设滞后、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多样性给充电设施的规划增加了难度、配电网建设相对滞后、居民拥有独立停车位及充电桩困难等问题。
与此同时,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这显然不是对“造车”有着不一般执念的各方所乐意看到的场景,高密度的充电网络决定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上限,未来十年将有万亿充电桩基础设施市场的预测广为人知。于是头部车企及新势力车企也联合供应端、运营端及支持端开发和拓展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服务网络。
1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情况
2018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以125.6万辆的销量创历史新高。2019年完成销售120.4万辆,纯电动汽车占比约为80%。2020年1-8月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57.8万辆。在汽车整体销量下滑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依然抢眼,补贴退坡也侧面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的走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是充电服务行业需求端最重要的驱动力。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可度的提升充电服务行业也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体量和更多样化的发展机会。
2充电桩行业发展現状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2015-2020年,我国充电桩保有量持续保持增长。2015年底,我国充电设施保有量仅为5.78万台,2019年已达到122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52万个,私人桩70万个。截至2020年8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积为135.1万台。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充电设施的支撑,国家将继续加大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预计今年全年能够完成投资100亿元左右,新增公共充电桩大概在20万个,新增私人充电桩超过40万个。
从充电桩布局情况来看,充电设施已经覆盖了全国404个城市,并且形成了“十纵十横两环”的充电网络。其中,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山东、浙江、安徽、河北、湖北、福建等建设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占比达73.9%。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沿海省份的公共充电桩建设数量普遍较多,东北、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分布较少,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是充电基础设施的主要集中地。
除了充电桩以外,充电站也得到长足发展。据统计,全国充电站保有量由2015年的1069座增加到2019年的35849座,截至2020年8月份,全国共建设充电站42134座。不过未来一段时间充电桩增长速度有望明显提升。充电联盟最新预测认为,到2020年底公共充电站预计新增1.2万座。
作为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充电桩的发展趋势与新能源汽车销量密切相关,但显然其并未跟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速度。《2019-2020年度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报告》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车桩比从2015年的7.3提升至2020年的3.4。《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分散式充电桩达到480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50万个,私人充电桩43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目前,公共充电桩已经提前达成规划要求,但是私人充电桩数量仍远远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3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间较长。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在我国汽车领域发展较快,由于发展时间短,充电技术并未得到创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时间长而造成用户使用不便,使用户满意度降低。尤其是当用户穿梭于城际高速时,弊端更易显现。尽管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冲击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技术得到了优化,可是实际的充电技术使用效果不理想,并且购买价格较高,无法直接推广到市场内部,阻碍了我国新能源充电服务发展,也非常不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进程。
3.2汽车充电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对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来说,除了充电技术相对薄弱以及充电时间较长之外,还存在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充电桩数量无法与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和推广范围相匹配,使得新能源汽车在无电状态下得不到有效充电,从而导致续航中断影响客户使用。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会直接影响其销量以及售后服务效果,对于新能源市场的拓展以及新能源充电技术的开发非常不利。与此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不足,影响售后服务的进一步拓展和开发,使得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
3.3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运营方面的问题。新能源汽车充电需要充电桩,充电桩需要土地费用和建设费用,在双重费用的压力下,用户充电需要缴纳的费用较高,仅这一点,就比传统燃油汽车消耗大。但是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维保费用并没有明显差异,导致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满意度差,从而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其次,充电桩建设费用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通常需要5-8年的时间,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运营模式无法支撑电动汽车扩充充电站数量,从而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4头部车企和中国新势力车企在行动
面对电动汽车快速发展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长期矛盾,整车厂根据自身定位,系统性的寻找在商业模式、技术服务和功能嵌入三个方面改善用户体验的差异化竞争力。为体现品牌的形象,考虑自由桩的建设、新技术和服务的推出,积极创新,以差异化的客户体验来提升强化品牌价值。
宝马联手国网电动,为客户提供更广泛、更便捷的公共充电网络。通过与国网电动的合作,到2020年底,宝马在华的充电桩布局将提升至27万根,一举实现翻番,其中还包括8万根直流快充电桩。大众汽车集团也宣布进军充电服务领域,大众汽车零部件公司与上海普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埃诺威新能源公司,生产储能快速充电桩。特斯拉一直通过自建充电桩保障车主能源补给,而国内新势力车企小鹏、蔚来、威马等也通过自建或联合运营的方式布局充电桩。
在创新充电服务模式方面,部分整车厂也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但在实际过程中的服务体验尚不完善,并缺乏经济效益。目前来看,移动充电车服务和代客充电服务尽管很难成为充电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可将充电车服务定位于缓解用户里程焦虑的营销手段,充电车具有更宽的服务范围,为车主提供了一个备用的应急解决方案。换电模式更适用于车队用户,如网约车和出租车,但对乘用车用户市场还存在许多挑战。
中国的头部新能源车企中,蔚来汽车在创新充电服务中投入最大,移动充电车、待客充电服务、换电服务都具备,北汽通过定制运营车辆,并交由奥动新能源进行换电服务,上汽则针对高端车主,如荣威mavelX等推出了移动充电车服务,宝马则在高端车系中,如5系及7系混动车型中加入了无线充电的选配模块。他们的做法无一不是在对外展示其技术能力及加强充电服务的决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潜在车主的购车决策。
艾瑞汽车研究中心已经在多篇报告中提到新能源汽车用户充电需求存在的痛点,可用充电桩数量较少、充电站信息不全、高昂的停车费、充电速度慢、充电车位被燃油车霸占、充电设施损坏和繁琐的支付流程等,能源补给与续航里程无疑是现阶段EV车主驾乘行为的主要痛点,因此为客户解决能源补给问题是新势力车企提供充电服务的根本原因。
通过艾瑞汽车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我们得知在目前运营商充电布局市场环境下,新能源车主在充电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就存在例如充电速度慢、充电设备故障、车桩匹配度差、未过渡新国标等问题,而相当一部分的充电运营商只重视站点建设而不重视站点的运营管理,所以也会给新能源车主带来比如站点地处偏僻、油车占位严重、充满迟滞不走的困扰,整体而言,使用公共充电网络往往带来的是痛苦的体验,也让诸多的新能源车主感叹是买了个“电动爹”。
由于新势力车企的服务生态多以用户为核心,且重视社区运营,服务内容本身更为全面,能够为车主创造更好的充电体验,这就使得新势力车企在服务能力上产生一定优势。新势力车企能够更为有效的利用车主用户的充电及其他行为数据以指导充电服务的提升,也对能源补给的安全性有更精确的把控。接下来以蔚来、小鹏、威马三家新势力车企为例,探究其充电服务模式。
4.1蔚来充电服务模式分析。蔚来充电服务定位高于其他两家头部新势力友商。根据蔚来招股书所强调的内容,公司现阶段的主要战略依然是产销能力的提升,但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的建设紧随其后,技术创新战略与充电服务密切相关。从生态层面看,蔚来围绕用户布局的专属充电桩、换电站、第三方充电、充电车和一键加电已初具规模,但是重资产的充电服务运营模式使蔚来整体的成本过高,因此负责能源补给的NIOPOWER存在独立拆分上市的可能性。未来,企业的充电服务还将进一步向非自有品牌的新能源车主开放。
蔚来将充电服务功能集成在车主APP之内。从模式上看,其充电、换电和代客加电形成了良性的支持关系,其中换电是蔚来差异化竞争的优势点。较一般用户而言,蔚来车主用户自然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服务,例如车主每年最多12次的钟声免费异地加电。为匹配其充电一体的服务模式,蔚来在早期就推出电池租用业务以及增值服务能量无忧服务包。虽然换电模式凭借快速高效赢得了诸多车主的好评,但不容忽视的是,几十抛开换电技术成熟度和综合成本投入的问题,规划审批和落地的难度也依然是制约该业务快速发展的瓶颈。
4.2小鹏汽车充电服务模式。相对于威马和蔚来而言,小鹏汽车的整体战略与特斯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除研发生产和销售模式外,自主建设超级充电桩也体现了这一点。此外小鹏计划将下游充电服务进行场景化,在考虑充电时长的限制条件下,利用其服务站点优势,可引入养护、维修和其他售后服务。但从充电业务自身的生态层面来看,小鹏仍有待完善。由于小鹏的超级充电桩自建开始便对所有新能源车主开放,从服务生态闭环的思维考虑,场景化的充电服务还是意向车主体验小鹏充电服务乃至其他服务的重要环节。
小鹏汽车选择将充电服务植入在车主APP中,这一模式可以使小鹏车主服务更加体系化,便于构建以用戶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集成式的功能植入旨在吸引更多的新能源汽车车主对小鹏充电服务体系和小鹏汽车的了解,进而将潜在客群转化为鹏友。值得一提的是,小鹏自营的超级充电服务秉承桩站先行的原则,这不仅是对车主权益的放大,也是其整个出行服务的战略布局考虑。在选址上,小鹏充电站也积极向车主密集和出行流量较大的区域靠拢。但大规模的自营快充模式在现阶段也为小鹏带来了一定的资金成本压力。
4.3威马汽车充电服务模式分析。以独立品牌运营即客行,充电服务与企业早期战略高度匹配。威马旗下的充电服务以即客行为品牌独立运营,根据集团三步走发展战略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这种战略布局主要基于两种考虑:第一,新势力车企须在早期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优势以求得快速发展,若将充电服务作为重资产运营,则必将投入过大成本,进而挤压主营业务投入。因此威马早期选择了以相对轻量的资金代价,通过接入充电服务运营商的充电桩满足车主的能源补给需求。其二,威马的定位不仅是车企,而是智慧出行新生态的服务商。独立运营也是出于构建完整出行服务生态的考量。
相对独立的业务及品牌架构使即客行有更为专业的独立APP用于充电服务提供,因此其用户友好性较强。目前即客行在保证充电桩接入量的前提下,开始向自有品牌充电桩业务发力,逐步扩大在充电服务上的资本投入,保证场地和服务的质量。未来,企业还将考虑建设大型品牌桩站以服务更多的新能源车主。作为聚焦出行的新势力车企,威马的战略协同性非常强,循序渐进的增加资本投入并扩大服务范围是其充电服务的主要发展路径。
尽管新势力三强的充电服务模式各异,目前将充电服务植入车主APP中的蔚来和小鹏也极大概率独立运营各自的充电服务APP。以蔚来为例,尤其是在NIOPOWER业务体系更加开放的情况下,新势力企业还需要更多入口触达用户群体。威马旗下的即客行已经率先开通微信小程序作为充电服务入口。
5结语
头部车企及新势力车企也积极联合供应端、运营端及支持端开发和拓展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服务网络,旨在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预见,众多创新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与CPO(充电桩运营商)的深入合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愈发生态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整车企业应充分理解构建优质的充电体验对于新能源汽车业务增长的战略意义,在业务模式、技术服务和功能嵌入上系统规划、投入资源、深入合作,方能够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前瞻性,利用5G网络的普及,并結合物联网的优势,开发出充电服务运营重新的赢利点,让充电服务成为新能源主机厂的新的业务机会。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公共充电桩现状行业研究报告
[2]宁丽华,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技术与市场,2019年第26卷第7期
[3]宋艳慧,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商业模式研究,科技经济市场,2019
[4]王佳,我国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现状、问题及建设研究,汽车配件,2019
[5]滕勇,创新充电服务体验,围绕客户痛点构建差异化的竞争,汽车配件,2020
[6]前瞻经济学人APP,2020年中国新基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业链
[7]东方财富网,2020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情况分析
[8]产业财经,2020年中国充电桩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变频器世界,2020
[9]2020年中国充电桩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10]Analysis易观
[11]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年报
[12]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13]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2015-2020年)
[14]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中商产业研究院
[15]汽车工业协会关于新能源汽车数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