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
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使用的汉语通常被称为“华语”。马来西亚华语使用人数约 600 万,是该国华人社会普遍使用的带有当地特色的一种交际语言。
由于长期独立而自由地发展,未遭到太多来自外界的约束和干扰,且受到中国台湾的显著影響,马来西亚华语跟中国大陆的普通话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书面语及日常口语中保留了很多旧时词语。
马来西亚的华文报纸经常会出现一个生僻词“副揆”。如 2019年7月12日“当今大马”网刊文《胡桑建议安华任相后,应委慕尤丁当副揆》。这里的“揆”读作“魁”,本义是测量、考察,引申为管理、掌管,还可代指总揽事务的人,如“英揆特蕾莎·梅宣布辞职”。马来西亚华语中的“副揆”就是副首相的意思。
在口语词汇方面,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大陆的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听起来觉得煞是有趣。比如,普通话说“报纸”,马来西亚华语称“报章”;普通话说“老年人”,马来西亚华语叫“乐龄人士”;普通话说“邮递员”,马来西亚华语叫“邮差”;普通话中的“管理学校”,在马来西亚华语中被称为“掌校”。同样一种颜色,普通话说“绿色”,马来西亚华语则称“青色”。中国的压岁钱习俗传到马来西亚后,“红包”变成了“青包”。马来西亚过开斋节时,长辈通常要给晚辈发“青包”。中国人的“存钱罐”在马来西亚华语中叫作“扑满”——这是沿用了旧时对泥制贮钱罐的称谓。《西京杂记》卷五:“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扑”在古汉语中有敲击、击打之义。普通话中的“两方”,在马来西亚华语中称为“两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古语词,原指诉讼双方,即原告和被告,如《尚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另外,在普通话中,“检讨”带有贬义色彩,通常指出问题之后查找缺点、错误并追究原因和责任,而在马来西亚华语中,“检讨”算作中性词,有总结研究的意思,如《大马董教总吁建“检讨国家教育政策”独立委员会》。
马来西亚华语还吸收了许多英语与马来语的词汇,如德士(出租车,源自英语“Taxi”)、罗厘(大卡车,源自英语“Lorry”)、巴刹(菜市场,源自马来语“Pasar”)、沙爹(传统马来美食,烤肉串,配有由花生酱及其他酱料调制而成的酱汁,源自“Satay”)、仙(马来西亚货币单位“分”,源自马来语“Sen”)、巴迪(蜡染印花布,源自马来语“Batik”),由于巴迪布上印有彩色图案,如花卉、蝴蝶等图案,设计别致,马来西亚人在节假日时常会穿巴迪布做的衣服。
总之,由于继承了不少旧时的汉语词语,也吸收了不少方言和外来词汇,马来西亚华语如同是个语言的拼盘和杂烩,让人耳目一新。
·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