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苧心
(江苏师范大学 科文学院商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汇率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汇率进一步成为联系国际经济的纽带。而中国作为贸易大国,汇率走势自然成为全球的焦点。加之面对贸易摩擦、当前全球疫情等突发情况,借鉴历史分析当前汇率走势具有重大意义。
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极大,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王湘东(2004)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民币走势做了详细分析,我国汇率的总体变化趋势符合经济运行和国家的发展①。纪军(2010)从外部政治的角度,论述人民币汇率在美、日国家的压力下的演进②。田涛等(2015)通过建立DCC-GARCH模型的实证方式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动态演进③。2005年汇率改革有着标志性的进展,尤其在“811”汇改之后,汇率更是能够体现市场变动关系。黄翰庭(2017)主要分析了“811”汇改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④。丁志杰等(2018)论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汇率的演进过程⑤。
不少学者也在汇率的基础之上研究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丁志杰、李庆(2016)以中等收入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汇率制度和经济绩效间的关系⑥。路继业(2015)运用160个样本研究得出中间汇率制度不一定会导致危机并在长期内能够维持较高的经济绩效⑦。白雪飞等(2009)基于面板模型得出:固定汇率制更有利于熨平资本市场的波动,而浮动汇率制更有利于调整商品市场的波动,因此,汇率制度的改革要符合国家经济特征⑧。杨甜婕、邓富华(2019)基于GARCH模型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机制⑨。
基于前人的理论研究,为本文梳理人民币汇率的演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很多学者将人民币汇率的演进分成四个阶段,并深入分析各个阶段的演进特点。但是结合当前经济情况,在中国面临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下分析汇率变动的文章较少。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在面对突发事件的经济背景下,以史为鉴分析汇率的变动。
1949到1952年,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此时我国处于全面恢复时期。主要根据我国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比价以及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来制定人民币汇率,即爬行钉住的固定汇率制度。此时,灵活机动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调整刚刚起步的外贸事业,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侨汇占比巨大,私有经济比重过高,这就导致了人民币波动剧烈,外汇短缺现象严重。
1953到1972年,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面对国内政治的突然变动,此时的汇率实行单一的盯住美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民币汇率的统一,加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人民币汇率十分稳定。但是汇率也出现了很大问题,完全依赖行政指令的汇率与市场严重脱节。这一时期的汇率只是单纯的计划调节工具和记账单位,并不能起到任何调节经济的功能,外贸过程中产生的盈亏均由政府承担。
1973到1980年,美国人单方面强行停止布雷顿森林体系,此时出现了多种汇率形式。西方国家大多采用浮动汇率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盯住汇率制,主要盯住一种货币或一组主要货币。此时,国内的政治气氛也已相对宽松,我国采取了盯住一组货币的策略。此时人民币汇率不断走高,从而遏制了出口,这为之后的改革埋下了隐患。
1981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即官方汇率和外汇市场并存的两个汇率制度。此时的主要目标是平衡国际收支,扶持出口,增加外汇储备。通过197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汇率改革也在推向市场化以配合贸易体制的发展。双轨制是汇率方面市场化的一个尝试。但是,该种制度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存在重大问题,主要是套利现象严重。1985年,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用外汇调剂市场价格代替内部结算价格,大大提高了出口兑换的成本并且大量投资行为由此滋生,由图1可以看出。总之,此时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正处于变化的阶段,我国外汇市场依旧是以管理为主,市场只作为补充。
1994年实行了重大汇率改革,完全取消了双轨制,只留下一个汇价,实现了汇率的统一。由图1可以看出汇率能够基本稳定在8.4的水平。同时,1994年的汇率改革推动了对外经济的发展,为之后实现人民币市场化奠定了基础。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进程并未结束。因实行结汇管控,使得企业、银行和居民持有外汇均受限制。
图1描述了1980到2005年这一时期的中美汇率变化。由图1可知,自1978年至2005年这一段时间,人民币逐渐下调,扭转了人民币高估的偏差。我国贸易状态逐渐改善、国际竞争力逐渐提高。总之,汇率的不断改革都是适应经济、贸易环境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经过双轨制的尝试,汇率终究走上市场。
图1 1980到2005年中美汇率变化趋势图
2005年7月21日,实施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希望人民币汇率能够进一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此时,我国开始向浮动汇率转型,但这依旧建立在政府调控的基础上。由图2可以看出,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单边升值,至2008年累积升值约20%。直至2008年这种升值趋势才有所放缓。然而中国作为贸易大国,依旧承受着升值压力。美国呼吁中国进一步放松对汇率的管制,放任人民币升值。可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有利于熨平通胀,有利于经济发展。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体制有待完善,完全放开的汇率制度会造成汇率市场的波动,不利于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的汇率安排是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因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在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突发事件中,人民币汇率经受住了考验。在推动我国经济进步的同时为我国积累了财富(图2)。
图2 2005年至2015中美汇率变化趋势图
2015年8月11日,我国进行了“811”汇改。 本次汇改不同于过去以扩大浮动区间为主的改革路径,而是从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入手,本次汇率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供求因素对于汇率的影响。汇率变化波动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汇改刺激了人民币贬值,为维持人民币稳定,央行停止中间价改革实验。2015年12月,外汇管理局通过引入一篮子货币的方式对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进行补充,完善汇率改革。自此,央行引导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指引,进一步推动人民币与美元脱钩。2017年自特朗普执政以来,人民币显现了与美元不同的运行轨迹。美国加息幅度不及预期并且市场对美国预期不容乐观,在这两重力量下,美元逐渐走弱,而人民币汇率则逐渐走高。本次改革进一步削弱了美元对中间价的影响。而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在全球肆虐,各国贸易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尽管中国经历了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但在世界市场上依旧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此时更需要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来维系经济的稳定。
总之,由政府单方面确定汇率往往会导致汇率失衡。由市场决定汇率才能真正做到市场出清,避免汇率扭曲。尤其在突发事件时能维持稳定,这都离不开汇率制度的改革。
图3 2015至2019年中美汇率变化趋势图
本文通过建立汇率影响GDP的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不同时期汇率的演进过程对经济的影响,尤其是2019年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背景下汇率的演进对于经济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为解释变量,GDP为被解释变量。数据跨度为1994—2019年的年度数据。具体变量解释如下:
R:人民币汇率为解释变量,这里采用直接标价法下的中美汇率,即1美元兑换人民币数量,数据来源于IMF数据库。由于中美汇率使用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所以用此汇率进行分析。汇率数额升值代表人民币贬值,数值降低代表人民币升值,采用季度数据。
GDP:经济情况为被解释变量,用我国GDP来衡量我国经济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采用季度数据。
在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之前为防止变量的不稳定性对模型的影响,对两个变量进行ADF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平稳性检验
由于两者是同阶单整数据,可以直接建立VAR模型。根据指标LR、AIC、HQ进行滞后阶数检验,得出最佳滞后阶数为6。滞后阶数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滞后阶数检验表
再进行因果检验分析两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当GDP为因变量时存在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格兰杰因果检验
对应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4所示。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汇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汇率上升、人民币贬值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这说明在整个汇率演进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能够促进经济进步,不管是面对2005年“人民币低估压力”、2008年经济危机、还是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疫情,人民币汇率的渐进式改革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尤其在面对外部的舆论压力下,要防止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波动,特别在中美贸易摩擦中,面对“汇率操纵国”“汇率低估”等歪曲言论,维持人民币平稳,保证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如此,面对全球疫情,全球贸易链被打破,人民币汇率的平稳也更显重要。由实证结果可以看出,面对突发事件,人民币汇率促进了经济的平稳运行。
表4 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
图4 汇率变动影响经济的脉冲响应图像
其次,这也说明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十分重要,过去主流理论曾推崇一步到位式的改革。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渐进式改革才是符合市场实际的,可以有效避免汇率市场大幅度动荡。尤其在面临突发情况的背景下,可以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大的经济波动。
最后,在汇率制度的选择方面,我国汇率制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其制度的演进主要受制于利益集团控制,代表的是少数精英阶层的利益。不仅如此,西方国家利益集团为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选择干预他国经济。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受货币危机影响,大都面临汇率制度选择问题,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掀起了对于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热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希望中等收入国家采取放开的浮动汇率制,以便于资本主义操控经济。这主要是因为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思想,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就是该种思想的重要体现。而该种思想也符合西方寡头利益集团的利益⑩。而我国的汇率改革要跳出西方经济理论的思维模式,在汇率制度的选择和改革上需要根据自己国家情况进行。
进一步分析对两个变量进行方差分解,结果见表5。由方差分解结果可知,汇率受到冲击对GDP的影响逐渐增强。而汇率的冲击对自身的影响却逐渐减弱。这说明汇率对经济有着重要影响。所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对经济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突发事件面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汇率是我国市场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汇率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对我国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研究发现:首先,面对突发事件,人民币汇率促进了经济的平稳运行。不管在何种经济背景下,坚持市场化取向、在摸索中前进的汇率改革策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尽管改革过程中会走走停停,但汇率市场化的总目标在逐渐实现。其次,渐进式改革方式成功推动了人民币汇率的演进,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使重新配置的成本平稳过渡,可以熨平突发事件带来的波动,保证经济的平稳过渡。最后,人民币汇率改革是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要联系实际的应用理论,推动汇率演进。
表5 方差分解结果
基于此,提出建议:第一,面对突发事件,要认清我国国情,抵制住外部压力。维持汇率稳定。汇率既有微观特点也有宏观特点,这就决定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难以划分界限。要求要进一步划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管理市场时不能替代市场发挥作用。第二,在新形势下,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崛起、逆全球化倾向抬头等较恶劣的国际现象。人民币汇率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使影响汇率的因素更加多元。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使人民币进一步走向世界。第三,汇率制度的选择要基于我国国情。虽然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在全球范围来看是大受推崇的,但是没有政府干预的汇率制度并非适合所有国家。浮动汇率发生危机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其他汇率制度。因此,面对外部压力,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当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注释:
①王湘东.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及改革取向[J].上海经济研究,2004,(10):27-34.
②纪军.人民币汇率争端的演进[J].当代世界,2010,(08):20-22.
③田涛,谢润德,商文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动态演进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01):71-82.
④黄翰庭.“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演进研究——基于货币篮子中货币权重变动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11):107-110.
⑤丁志杰,严灏,丁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四十年_进程_经验与展望_丁志杰[J].管理世界,2018,(10):24-32.
⑥丁志杰,李庆.中等收入国家汇率制度选择及其经济绩效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2016,(06):47-52.
⑦路继业.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对两极化的新解释”[J].世界经济,2015,(04).
⑧白雪飞,田墨,马畅.汇率制度选择和宏观经济绩效——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1990~2005[J].世界经济研究,2009,(07):27-33.
⑨杨甜婕,邓富华.基于GARCH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06):113-160.
⑩张家源,李少昆.国家安全与汇率制度选择:基于大国博弈的视角[J].探索,2019,(03):18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