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静
(临江市宝山中学,吉林 临江 134611)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极易在体育运动中出现事故。一旦发生人身伤害事故,会对小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针对此,本文将介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安全问题的诱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规避策略,旨在为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一般来说,小学体育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包括如下几点:第一,体育运动中的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也是小学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安全问题。而小学生未能准确掌握动作要领是引发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例如,跑步过程中出现肌肉拉伤,跳绳过程中出现崴脚等。第二,体育器材造成的损伤。由于体育器材维护检修不到位,极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突然性损坏,出现人身安全事故。例如,篮球架倒塌、单杠螺栓松脱等。这种体育器材造成的生理性损伤较为严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第三,群体活动导致的损伤。在群体体育活动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碰撞情况。尤其是小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不听从教师的引导,更容易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分析体育安全事故可知,教师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是引发体育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由于教师的安全提醒和引导不到位,学生出于好奇,喜欢尝试危险项目。一方面,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足,极易出现运动过量或运动伤害问题。例如,在短跑前,准备工作不充分,使学生出现肌肉拉伤。另一方面,学校的体育器械老化严重,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而且这种因体育器械突然性损坏引发的安全事故是较为严重的,极有可能对学生的生理健康造成损害。
此外,学生的运动着装不合格。在体育运动中,服装起到吸汗、保暖及保护皮肤等重要作用。如果学生的运动着装不合格,也会出现安全事故。例如,学生在参加长跑时,裤子过于肥大,不仅会增大阻力,加重疲劳感,还极易摔倒,造成不必要的身体损伤。
小学生的运动思维具有不稳定性特征。由于体育场地较为空旷,学生人数偏多,在自由活动中,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一旦教师监管不到位,学生就会尝试危险性项目,造成安全事故。另外,学生在活动中的安全判断能力不足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规避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全面了解学生的生理状况;加强体育器械管理;组织开展热身活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严明课堂纪律,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互相推搡。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及时制止,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引导学生认知这种行为的危险性,以免再次发生此类情况。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可能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为加强安全管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体育小组,选派小组长,对组员展开管理。教师还需严格要求学生的运动着装,防止学生因着装不合格而出现安全事故。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生理发育情况。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组织对应的体育训练活动。针对生理存在先天缺陷或后天损害的学生,教师需给予特殊的照顾,禁止参加高强度的体育活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体育活动的开展效果。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体育器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此外,据相关社会调查资料显示,小学体育活动中较为常见的安全事故包括脱臼、肌肉拉伤、抽筋或急性损伤等。为此,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紧急医疗处理常识和技巧,在出现突发性安全事故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减轻生理损伤。
体育器械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在开展体育活动前,教师应严格检查体育器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学校,避免使用过程中发生危险。
同时,在学生自主挑选体育器械时,提醒学生注意检查器械的完整性,降低危险程度。例如,跑步运动前,检查跑道上是否有坚硬石块;单杠运动前,检查单杠螺栓的紧固性等。
热身活动是体育运动开始前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热身活动更加重要。热身活动有助于调节关节,舒畅肌肉,防止因突发性的高强度运动引发肌肉拉伤。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组织开展合理化、多样化的热身活动,如拉伸腿、慢跑、扭转腰部等。为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热身活动。但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在热身游戏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防护,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获知,由于学生的生理发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体育教师应秉承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组织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