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探析
——以孙立权的古诗文教学为例

2020-12-08 01:11毛萍钰
山西青年 2020年7期
关键词:古诗文素养传统

李 妺 毛萍钰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然而,在21 世纪的今天,是属于信息化社会的时代,“新媒体”、“流量”等成为热门词汇,青少年多数为互联网原住民,很少去阅读纸质书本,在课堂中也是对古诗文的兴趣不高,认为古诗文晦涩难懂,理想信念淡漠,因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一)课标的教学要求

根据对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解读,明确了教师们应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的指导下,注重素质教育,掌握核心素养,“本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切忌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和研习”[2],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教材的丰富内容

在我们所学习的教材中,每一篇古诗文都寄托了诗人的丰富的情感,在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共有44 篇,分为古代记叙散文、议论散文、抒情散文,以及唐诗宋词、人物传记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家国情怀

在广阔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一直贯穿于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对这类文章的分析,后世体会到了官场的黑暗与贵族势力的腐朽、作者自身品质的忠贞不屈。如屈原的《离骚》,屈原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的宝贵精神,最后为国献身。

2.生命意识

在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诗人们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自身对于生命的热爱与宝贵的斗争精神。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有很多对于生命意识的歌颂,如《定风波》,苏轼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是生命意识的率性自由。

3.自然与生活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寄情于山水,崇尚大自然的诗人,他们归隐田园,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也热爱大自然带来的归属感。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其归隐后感受到的内心的宁静与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学生的认知发展

此时的高中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知识储备,具有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时教师要注意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古诗文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营造氛围,激发家国情怀

针对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首先渲染气氛,创造教学的条件,让学生拥有较好的外部客观条件,即良好的课堂氛围;再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内部心理条件,调动他们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枯燥的文言文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教师孙立权,在教授《离骚》时,以“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进行导入,用读经讲和讲经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作者的关注上,循序渐进引入新课,首先分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将学生带入到作者的情绪,通过对“自”与“息”的先小篆写法,使学生体会作者深深地叹息,体会作者的有泪无声,由“哭”变为“涕”,感受作者在心中的眼泪,将学生带入情景,理解屈原作为一个政治家,关心楚国人民,胸怀天下。(注:本节课是孙立权老师为吉林省中学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的近百位学员上的观摩课,其时为2013 年12 月5 日上午,授课班级是东师附中高一15 班)

(二)品读语言,加强生命意识

针对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文章的基本含义,更要让学生通过对文章语言进行仔细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生命意识。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教师孙立权,在教授《离骚》时,通过分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九”,使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同时体会屈原的高贵品质,指出:屈原高贵就高贵在——我改变不了世界,但我绝不改变自己!使学生了解到屈原天生就高贵,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血管里流淌着贵族的血,不会同流合污,引出一个话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当我改变不了世界的时候,我改不改变自己?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回去思考后写一篇练笔。(注:同上)

(三)延伸扩展,提升思辨能力

针对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们要合理地扩宽学生们的视野,有意识地向课外做一些延伸,并在课上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达到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比如鼓励学生们在课前课后积极地查阅资料,为课上的讨论做好充足的准备。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教师孙立权,在教授《锦瑟》时,在课上通过对素女、将相和故事的提问,在小组讨论中,丰富学生的视野与见闻,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课后对这些背景知识的积累与扩展,是为了课上进一步的学习,使学生自己的想法与课上教师的想法发生碰撞,提升思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扩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注:孙立权老师平时上课的实录,授课时间为2011 年3 月22 日,授课班级是东师附中2010 级2 班。)

(四)借助新媒体,提升教学效率

当今时代的高中生均为00 后,他们在互联网中沟通与学习,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因此我们应注重时代性,借助新媒体进行跨媒介阅读,从互联网中充分获取对古诗文教学、对传统文化传承有益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

如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成功,通过将流行音乐与富有绝美意境的古诗词融合在一起,达到令观众耳目一新的效果,其中吉克隽逸在演唱《观沧海》时,透过她的歌声,我们感受到了曹操当时的阔达胸襟与满腔热血,不由自主的随着舞台上的歌声和场景的切换,回想到了曹操的那个年代,间接体会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3]

三、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师应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一位好的教师,应拥有雄厚的知识储备,这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其他环节的必要保证,“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4]针对古诗文教学,更强调教师的文化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扩宽知识储备,多读书。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多数课堂依旧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老师依赖于教辅上的标准答案,在无意中抹杀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应更多的让学生们来表达想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师运用“互联网+”教育时不可泛用

教师在课上进行跨媒介教学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具体的使用要把握一定的度,不可以泛用,避免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教师对于资料的筛选应慎重选取,应选择符合学生们心理特征的,对学生有益的材料,实施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明确要大力加强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改革。教师们应摒弃单一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们积极地扩展课外知识。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努力地改善课堂效率,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古诗文素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