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 军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于2020 年8 月颁布。《实施意见》指出:“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劳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在中小学拓展型、研究型课程领域(以下简称“两类课程”),上海中小学在领会精神、把握内涵的基础上,整合、升级已有相关课程内容,汇聚、拓展课程资源,在两类课程中,着手建设系统化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学校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如何把握文件精神准确定位课程总体目标?如何在统整的基础上做好学校顶层架构?通过怎样的策略推进课程迭代,使课程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功能?怎样的教学方式、资源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尝试从文件精神与相关理论、学校实践案例分析等角度,提出一些想法与策略。
准确把握文件精神,理解劳动教育实施的核心要素,是学校两类课程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础,有准确的定位,才谈得上有效的实施。从学校架构、建设、开发、实施课程的角度,以下三大要素需要重点把握。
根据文件精神,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开齐课程,保障落实;要求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要在德智体美四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要实现五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育人。这就要求学校在整体架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时,立足“五育并举”,整体设计,既要保障以劳动教育为主体内容的课程,也要挖掘课程中五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内容,使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形成集群效应,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指导纲要》答记者问中,提出劳动教育有三个基本特征: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以及显著的实践性。体现思想性的关键在于“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始终”,体现社会性的关键在于“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体现实践性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这就要求学校在建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时,从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教学方式的确定以及学习评价如何与目标相呼应等方面,都要体现劳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
《意见》与《指导纲要》都提到要根据年段特点,开展内容不同的劳动教育:小学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小学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初中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并开展职业启蒙教育,高中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
这就要求学校在建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时,从课程目标的设定与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年段特点,使学校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呈现纵向衔接、螺旋向上的结构。与此同时,结合劳动技术学科中的相关内容、技能,在拓展型课程中开设相应对接提高类课程,在研究型课程中设置相应主题探究活动,可以形成劳动教育在学校整体课程中的横向联系,达成补充、递进、强化的作用,提升劳动教育的效益。
当然,要在学校两类课程领域落实好劳动教育要求,除了把握以上要素,还需要全面深入学习、领会文件精神。
通过两类课程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并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板块,更不是另起炉灶建独立于学校课程体系以外的课程体系,需要结合学校已有两类课程体系,完善顶层设计的架构,明确落实的时空,充实课程内容,形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一体化设计。
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有其独特的功能定位,拓展型课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主要课程,研究型课程则是通过问题导向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主要课程。其中,拓展型课程又可细分为限定拓展、自主拓展板块,各有细分的功能定位。学校两类课程要落实好劳动教育要求,就需要立足课程功能定位,合理规划相应内容。通过两类课程落实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相关建议,具体见图1。
以上建议体现了学校课程中落实劳动教育的时空分布与形式内容,在两类课程中,劳动教育既可以作为单独的课程活动呈现,也可以通过链接原有的课程,实现“五育并举”,链接不同类型课程的知识学习与综合实践板块,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比如,中高年段的服务性劳动要走出校门,开展服务活动,限定拓展板块的“综合实践学习领域”为此保障了相应的课时空间;自主拓展板块的课程应涵盖八大领域,其中就有科技制作、手工艺制作、生活技能等方面与劳动教育紧密相关,开设相关课程,有利于学生发展一技之长,养成各具特色的劳动技能;将自主拓展型课程的艺术创作类课程与校园活动宣传工作做链接,引导学生将所学技能用于服务广大师生,知行合一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图1 两类课程不同板块落实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建议
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学校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在梳理已有课程资源基础上,统整资源,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过程,是发展、迭代式建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规划可以是独立的文本,也可以在两类课程学校方案(或同等效力文本)中完善形成。
在规划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过程中,要关注以下要点。
一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定目标,并细化年段目标。目标的设定既要对标文件精神,又要根据校情、学情做出校本化表述,细化年段目标是为了使总体目标具化为可操作的课程设计指南,也让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品质与习惯的培养呈现不断深入,阶梯式递进的发展。当然分年段目标不可能初次编制就精准到位,年段目标更注重具体的操作性,要体现表现性,便于评价依循。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检验,通过修正,完善之,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程内容的建设。
二是要统整已有课程资源,通过完善、迭代,形成结构合理的内容系列。课程内容要体现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传统劳动与创新性劳动相结合,校内共同劳动、个性化技能学习以及社会服务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作为资源主体相结合。例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安排(见表1),将学校原有自主拓展型课程、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了整合,充分体现了以上所说的三个结合,充分发挥了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
三是要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建立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学生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学习、实践中,是否达成目标,需要评价检验。要体现劳动教育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这三大特征,评价必须呼应目标,设计体现情感、意识、能力、观念相关的评价指标,设计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落实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相结合的评价主体。比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在学校已有的即时评价系统里增加劳动教育评价板块,对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三个维度的行为进行即时评价和记录,通过后台数据可以系统分析全校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又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针对部分劳动课程家校相结合的特点,设计了家校共同参与打分的简易评价量表。再如,徐汇区日新小学开展展示式评价,通过设置班级展览台,展示学生劳动成果,使学生体会辛劳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开展分享式评价,引导学生分享劳动感受和劳动经验,甚至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小插曲;开展竞赛式评价,组织剥毛豆、包饺子等竞赛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表1 朱泾第二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安排
两类课程落实劳动教育要求,要做到立足“五育并举”,体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基于现有课程资源相对有效的做法是建立“链接”。
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收获的喜悦,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实践活动可依据年段在校内外开展。
比如,闵行区梅陇中学的“三维设计与智能制作”课程设计了实践活动项目,名为“心意满满的多肉花盆”,让学生设计、制作一款3D 打印的用于种植多肉植物的花盆,种上多肉植物后,作为亲手制作的礼物,在重阳节给敬老院老人送去。这一实践活动项目不仅使课程在生产性劳动基础上增加了服务性劳动内容,也使得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开展项目化学习,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
再如,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茶+”课程群,在“少儿茶艺”课程基础上,链接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茶+礼仪”活动,培训小小接待员,让学生用所学茶艺技术与传统茶礼在校内外活动中体验服务他人、学以致用的快乐。“茶+行走”活动,在家长参与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茶城走走,采访商家,了解茶叶制作工艺,初步体验社会百业的辛勤耕耘。
体力劳动让学生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链接研究型课程的主题探究活动,有利于将作为教育的劳动活动引向更深层次,体会通过科学技术,可以使劳动创造更多价值造福社会,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比如,崇明区崇东中学“芋艿的一生”课程既有让学生体验种植、养护、收获、保存、销售和烹饪加工的完整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工具使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也在课程中设置了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探究崇明芋艿的食用风味、种植技术、追肥技术等。
基础型课程中的劳动技术学科的某些技能,只能通过有限课时安排基础技能的讲解与训练。相关内容可以通过自主拓展型课程的开设,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发展相应的个性特长,掌握相关劳动技能。
学校要善于发挥校本课程立足校情、学情,组织灵活多样的特点,在切实领会落实文件精神、保证劳动教育课时要求的前提下,做发展性的统整,以求真正达成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