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银,罗钢,蒙巍,徐厚平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偏头痛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头痛病,人体神经和血管出现一定的功能障碍使其发病的重要诱因,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双侧或一侧头痛,而且发作容易反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1]。当前临床上对于该类病症的治疗还没有完全治愈的办法,常规的治疗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头痛症状减轻。随着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理论,祖国医学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对偏头痛进行治疗时采用中医方法也获得较大的成效,患者因此也更加认可中医治疗。本文分析了我院近一年来治疗的偏头痛患者,分组对比了采用中医和西医治疗的不同疗效,进一步报道为。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择的108例偏头痛患者是选自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平均以对照组和研究组分配。对照组包括男32例、女22例;平均年龄(31.25±3.46)岁;平均病程为(1.6±0.7)年。研究组包括男33例、女21例;平均年龄(31.36±3.51)岁;平均病程为(1.5±0.8)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治疗选择西药西比灵(5 mg)口服,控制剂量为一日一次,连续服用2-3个月。研究组患者治疗选择中医内科,主要包括:①瘀血阻络型:患者疼痛有定处,呈现针刺样的疼痛感,面色黯淡无华,肌肤甲错,多表现出黯红色的舌苔,有瘀点或瘀斑,或舌下脉络呈现出迂曲的青色,多见沉弦脉。药方为:丹参、葛根各20 g,川芎、白芍、郁金、白芷、桃仁、赤芍各10 g,三七3 g。②肝阳上亢型:内心焦躁容易发怒,并伴随面红、夜卧不安、呕吐等。舌苔呈现出红、薄黄色,脉弦有力[2]。治疗的以平肝潜阳、清热止痛为主。采用天麻钩藤饮辩证治疗,药方组成为:天麻20 g,川牛膝、石决明、钩藤各15 g,地龙、黄苓1栀子各10 g,桑寄生、益母草各9 g。③肝肾阴亏型:患者头部疼痛情况表现为昼轻夜重,过度疲劳后可加重,并伴随口干、腰膝酸软等症状,脉弦弱而细,舌苔表现为红而少,对于该种症状的治疗主要侧重于滋补肝肾,选择杞菊地黄汤辩证治疗,药方组成为:枸杞子、生地、杭菊花、熟地、泽泻、怀山药、女贞子、墨旱莲各15 g,丹皮、山茱萸、茯苓各10 g。④气血虚弱型:该症状临床表现为头晕、心慌、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脉细弱、舌淡苔薄等,治疗时主要侧重补气养血,采用人参养荣汤辩证治疗,药方组成为:黄芪、人参各15 g,自术、熟地、川穹、当归、白芍各12 g,陈皮10 g、甘草6 g。所有的药方使用剂量为: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早、晚),15 d为一个疗程,连续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判断标准。对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对比。判断标准为:患者头部疼痛感基本上消失或头部偶尔有疼痛感,不会明显的影响到日常生活,其颅内多普勒显示患者脑部供血的情况改善比较显著表示显效;治疗后患者发作频率减少>20%,但是脑血量图改善不明显表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发作频率和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表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获得的相关数据都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分析和处理,采用百分比(%)表示本文计数资料(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率),并用卡方检验组间差异,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表1可得,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83.33%(45/54),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6.30%(52/54),相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佳,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根据表2可得,对照组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和神经功能情况分别为2例、4例、3例;研究组患者分别有1例发生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和神经功能情况,相比较研究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显著较低(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对比[n(%)]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原发性头疼头痛类疾病主要有偏头痛等,临床主要症状为中重度发作性疼痛和头部搏动样疼痛,大多数都表现为偏侧头疼,一般会持续疼痛4-72h,在此过程中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光声刺激等,在日常活动中会进一步加重头部疼痛症状,休息或在环境相对安静的情况下头部疼痛症状可缓解,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血管慢性疾病,在青春期和儿童时期比较常见,中青年会到达高峰发病期,以女性发病为主,患病率可达5%-10%,其中遗传因素对其有较大的影响[3]。
临床分析偏头痛,周期性发作,患者由于自身血管阻滞以及自身神经阻滞等因素,会导致此种症状发生,与内分泌因素、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等存在相关性,随着患者病情进展,可导致患者失眠,增加患者头痛频率情况下,可减退患者记忆力,患者生理痛苦严重,经济负担较大,患病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现阶段,临床主要录用中医药物治疗或者西医药物治疗方案对偏头痛患者头痛症状进行有效缓解,将患者疾病发作周期延长,其中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由于偏头痛呈现为反复发作性,治愈几率小,对于相关治疗人员来说,应将有关中医治疗方案落实,循序渐进,才能将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相关研究数据指出,偏头痛患者约60%的有家族史,和普通人群相比,患者亲属出现偏头痛的概率为3-6倍,而且许多患者发病都在青春期,经期发作较多,妊娠期或绝经后会逐步减少发作频率或停止,说明该发病原因还与代谢因素和内分泌有关。另外该病包括复杂的发病诱因,还涉及到血管学说和神经学说等。当前临床在治疗偏头痛时主要选择西医治疗,但是西医只能使其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并不能起到治愈的效果,还会出现许多不良反应。相关研究显示,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情况会获得显著的疗效,长期使用也不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经济负担,临床效果比较满意[4]。
中医临床研究指出,对于需要活血化瘀的瘀血阻络证,可采用通窍活血汤辩证治疗;对于需要平潜肝阳的肝阳上亢证,可采用天麻钩藤饮辩证治疗;对于需要滋养肝肾的肝肾阴亏证,可采用杞菊地黄汤辩证治疗;对于需要补气养血的气血两虚证,可采用人参养荣汤辩证治疗。因为丹参和天麻可对周围血管起到充分扩张的作用,发挥阵痛和抗惊厥的疗效;川芎可较大程度的缓解患者中枢神经疼痛情况,显著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情况,所以选择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可对症下药,避免病情在较短的时间内反复,可在降低发病频率的情况下延缓病情的进展,医护人员需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到密切观察,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治疗方案做出合理的调整,达到控制疾病和防止复发的目的[5]。
相关性文献报道,临床上选择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高效可行,在治疗期间,利用科学知识宣传,引导患者认知自身情况,向临床医生反馈自己情况,有利于临床医生将有效措施采取,有效检查患者,利用仪器检查、聊天等办法,对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倾向进行了解,用药期间,合理选择药物。另外,对于相关医疗人员来说,应给予患者实施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滋养肝肾以及平潜阴阳等,有效缓解患者中枢神经疼痛情况,有利于患者血液循环明显改善,明显缓解患者头痛,最后,临床还应该做好患者有效宣传工作,确保患者可以有效应对自己病情。临床实践得出,给予偏头痛患者实施中药内科治疗,可对患者头痛进行明显改善,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呕吐症状,不存在明显副作用,可对患者肝肾脾等脏器进行有效调节,可对患者免疫力进行有效调节,可保护患者神经元,可镇静及镇痛,可促使患者血液循环改善、脑部循环改善,效果确切。
本文通过研究可知,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存在显著优势(P<0.05),且研究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较低(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选择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可获得明显的疗效,而且较少发生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推广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