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颖,陈 雷,赵 洁,陈 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011)
扁平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年女性,皮损好发于颜面部,呈条索状排列,急性期常有同形反应,极易复发。常用的传统疗法,如冷冻、激光、电灼或外涂细胞毒性药物等,疗效不确切。笔者的医疗团队在采取10%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 治疗面部30例扁平疣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配合正规的激光术后护理、心理护理等多方位协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5年1月~2018 年6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0例面部扁平疣患者。疣体均发生在面部,主要分布在面额、面颊、眉间、鼻背、眼睑上等部位,疣体数目均≥40个。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19~40岁,病程2周~1年。初发患者9例,约占30%,复发患者21例,约占70%,既往均接受过不同种类的内服或外用治疗(包括外用维甲酸软膏、干扰素软膏、鬼臼毒素液体等),但光动力治疗前3个月未接受任何治疗干预。皮损形态多表现为:直径2~3 mm的扁平、淡红色、皮色、或淡褐色丘疹和斑丘疹,表面光滑,部分皮损伴有抓痕,部分有同形反应。严重时,皮疹可互相融合成片,密集分布。其中,5例患者同形反应阳性,约占17%。7例患者有轻度瘙痒,约占23%。所有病例均无瘢痕体质。
选择盐酸氨基酮戊酸散(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18 mg /支,国药准字H20070027),用1ml保湿凝胶配制成10%凝胶剂,进行全脸均匀涂抹,随后在疣体及周围进行二次重点涂抹。涂药范围不超过每皮损边缘1 cm,采用3M公司聚乙烯膜封包。再遮盖黑色避光面膜,封包3h后去除,使用波长为633 nm红光照射(光源为LED光动力治疗仪),照射时间为20 min,能量密度 60 mJ/cm2,病灶至光源照射距离10-15cm,每周一次,连续三次。治疗前、中、后,给予规范化的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治疗结束后,持续随访观察,3月后评判疗效,6个月后观察疗效及复发率。
规范性光动力护理常规贯彻诊治期间,定期电话沟通,包括治疗前注意事项,以及治疗后的皮肤修复方法和护理指导。具体如下:
①手术前护理
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治疗当日不宜化妆;治疗前清洁面部,统一给予洁面产品;治疗8周内,停用光敏性药物(如美满霉素、口服维甲酸制剂等);曾患光敏性皮肤病(如日光性皮炎、急性日晒伤、慢性光化性皮炎等)患者,禁止使用光动力治疗;告知患者具体治疗流程,并答疑解惑;准备敷药前用刀背对每处扁平疣皮损进行来回三次的刮滑。
②手术中护理
提供舒适的诊疗就医环境(室内温度为25-27℃,湿度50-60%),保持室内安静和光线适宜。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初次照射5分钟、10分钟、15分钟时,询问患者是否伴有局部疼痛或刺激感,并请患者大致表述疼痛程度,以及是否可以耐受等。给予心理疏导和解释,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疼痛的信心。如果疼痛剧烈,告知医师,并根据医嘱适当加大治疗仪到面部的距离,适当延长照射时间等。耐受后,再恢复初始光照距离,并做好记录。按照医嘱调好照射参数。戴上专用防护眼镜和加厚眼罩来加以保护眼睛。不可睁眼。不可擅自拿掉眼罩。照射和巡场医生和护士也应戴上专用防护眼镜。
③手术后护理
照射结束后,立即给予冰敷医疗冷贴膜或者冷喷5-10分钟,冷敷30 min 左右。皮损处应保持清洁干燥,以防感染。治疗后一周内,避光防晒,并建议同时使用医用修复面膜,减少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持续性暗红色斑疹、皮肤干燥脱屑、一过性色素沉着斑等)。避免强光照射,避免进食光敏性食物(如紫云英、油菜、芹菜、海鲜、泥螺等)、水果(柠檬、芒果、橙子等)和药物(某些降压药、抗生素等)。
④心理护理
治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后,部分患者皮损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即刻皮肤反应,包括红斑、渗出和疼痛灼热等治疗反应,如实并提前告知可能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使患者提前心理适应。告知患者治疗区域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一过性、不同程度的红肿疼、甚至少量渗液、局部干燥紧绷等)及处理方法(多次全脸冷敷,严重时可酌情少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止痛药等)。同时,向患者例举治疗成功的病例,使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治疗预期。
经规范化治疗3 次后3 月,3 0 例患者中1 7 例基本痊愈(57%),显效6例(20%),好转4例(13%),无效3例(10%)。
治疗后当天及治疗后三天内,30例患者的全脸照射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红斑,无需特殊处理,也可以外敷面膜帮助皮肤修复;其中15例(50%)红斑较为明显,并伴轻度刺痛、皮肤干裂、轻度渗出等,疼痛可以耐受;第5~14天,13例(43%)患者出现病灶局部结痂、皮肤脱屑。疗程结束后2周起,25例患者的全脸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后轻度色素沉着。
随访6个月后,3例复发(10%),皮损数量超过治疗后3个月随访的皮损数。
光动力学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PDT) 原来多用于皮肤科领域的尖锐湿疣和日光性角化的治疗。在皮肤良恶性肿瘤、癌前病变、病毒疣等疾病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理想的美容效果。光动力反应的原理指:受特定波长( 635 nm) 红光照射时,病变生物组织中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光敏性物质,吸收光子能量,由基态变成激发态且产生单线态氧,并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致细胞受损甚至死亡[1]。研究显示,光敏剂不仅在肿瘤组织中有较高的聚集浓度,在一些病毒感染性病灶中也有选择性聚集。HPV 感染后的细胞增生活跃,ALA 能够选择性地被这些细胞吸收,这就是 ALA-PDT 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性疾病(如尖锐湿疣、病毒疣等)提供了理论基础[2]。
目前,采用ALA-PDT疗法治疗扁平疣的研究较少,因此相应的护理经验总结就更少。笔者以“光动力、护理、扁平疣”为中文关键词,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等中文数据检索建库至今所有相关文献,起止时间为1988年1月至2018年12月,仅搜索到相关护理文献4篇[3-4-5-6],共涉及180例扁平疣患者。其中,邹金红等还联合长效抗菌材料对面部泛发型扁平疣进行综合护理,不仅效果显著,而且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护理方向[6]。光动力疗法以其创伤小、无疤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患者对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正确认知,以及规范性护理治疗的缺乏,导致部分医护和患者对不良反应的出现产生恐慌和担忧,导致治疗的中断,因此就更加突出规范化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护理人员理论机制、不良反应、应急预案、规范治疗的学习;其次,需要在治疗过程中的不同节点,提前干预和解释。特别是治疗后出现的局部红肿、疼痛、渗出、结痂和一过性色素沉着等,从心理方面做好护理和疏导,从而更好地使患者配合完成治疗,取得理想的疗效;最后,复发随访,建立相应的随访机制、总结护理经验,为后续的临床推广积累宝贵经验。
建立合理、规范的光动力护理行为规范和措施,有利于确保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的面部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并最大程度缓解患者因局部不适引起的心理焦虑,导致的治疗中断或怀疑。从而,对进一步在皮肤科领域推广光动力疗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