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永国 2白雪
(1 吉林化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2 吉林化工学院信息中心,吉林 吉林 132022)
让·雅克·卢梭,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代表人物之一[1]。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被公认为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在教育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卢梭的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相互交融,不但对西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二十世纪初被引进中国后,对中国的民主与教育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伏尔泰称卢梭为“活着的卢梭”,他的思想精髓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刻影响着世人的政治观念与教育观念,当我们面对许多现实问题无从下手时,从“活着的卢梭”那里总能找到满意的答案。卢梭的思想如醍醐灌顶,发人深省。解读同时作为哲学家与教育家的卢梭,并寻求他璀璨思想对当今教育发展的启示,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关注儿童的真实需要,避免成人以及社会强加给孩子一些超出自身发展范围的内容,要针对孩子切实的需要,选择对其有用的内容予以施教。例如:随着孩子好奇心的发展,可以学习科学知识,儿童具备了一些理解能力的时候,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开始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的学习有助于儿童认识和理解人及人类社会。由此可见,智育的选择并没有具体的限定,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教育内容的角度、方法和原则。
卢梭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的独立性是分不开的,人只有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人自由和独立的位置才能得以保障。思想的独立性对于一个人的独立性的最终决定具有关键的作用,通过自身思考与探索获得的概念,要比取自他人教义的概念更为清晰并更有说服力。卢梭认为智育的目的是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2]。当孩子碰到疑难的时候,教师不是急于解答孩子的疑问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是如何继续激发和保持这份“动力”。
卢梭反对盲从书本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重视开发和利用儿童的好奇心,从实物中获取第一手经验。在学习知识时,当能够用展示实物的办法来说明问题的时候,就不要用象征性符号,符号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使其忘却它所表达的意义。如果把一些孩子根本无法理解的词语或其他象征意义的内容硬塞到孩子头脑中,她们记住的只是一堆符号而已,孩子如果不理解,就不能真正的接受,甚至会对事物的本质产生误解。就如卢梭所言“人犯错误,不是因为无知而是由于自以为是”,因此教育要提供直观的教学方法,以直接的感性经验为理解的基础。
在自然教育之初,教育者只是消极和间接地进行道德教育,但最后道德教育的实施才成为主要的课题,而这一观点也符合卢梭道德哲学的基本主张:“当个人的意识仅仅限于自我的时候,道德无从谈起。当意识和想象力超越自我的时候,道德也就出现了”[3]。卢梭哲学体系中的自然人拥有与其他动物不同的人类天性——自爱以及由爱发展出来的同情感。人天生具有情感,首先是对自己的爱与尊敬,随后就是当看到比自己更痛苦的人时所萌生出的同情和怜悯,而这些情感都是德育得以展开的基础。卢梭认为从婴儿期、孩童期及到青年期的过渡阶段,孩子都处于与世隔离的状态,但人类天生具有的独立、自爱、自重、同情别人、追求幸福等本能都成为后面真正道德教育开展的基础。而真正的道德教育是从青春期开始的,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仅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而且深刻的关注到了周围人的存在。道德教育的主题应该针对同情、友谊、性教育和审美、德行、社交等方面的教育。相对于智育而言,德育的教育更为重要也更有难度,需要教师和受教育者意志坚定,抵制诱惑。
当今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父母之爱”的尺度,在潜移默化之中就跨越了父母子女的边界,把所谓无条件的爱上升到了无限制的溺爱。而这种爱实质是剥夺儿童自然成长的一种伤害。父母在生活中大包大揽,孩子很难在成长中真正学会生活的技能和本领,努力学会照顾和经营自己。于是当今社会“巨婴”比比皆是。成年子女对父母的怨声载道,父母对子女的扼腕叹息仿佛成为当今社会最悲情的一种“爱”。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父母可以选择适当放手,结合每个年龄段的特点让孩子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接受世态炎凉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从一点一滴中培养起孩子们对于生命的敬畏和一切应对生活的技能。卢梭在《爱弥儿》中谈到:“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手住命运的打击,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炎热的岩石上也能生活”[4]。爱孩子不在于我们一定把孩子保护的要有多么面面俱到,而在于用适时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经受住生活的各种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对生活的热忱和对生命的渴望。过分的保护只会让孩子失去尝试的勇气和行动的欲望。这就是自然,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我们无法永远将孩子置于保护伞之下,它们总有一天会走出去接受现实的风吹雨打,体会人生的种种悲伤、无奈、苦痛与生离死别。我们的教育能给孩子的是健壮的臂膀与坚韧的心灵,而这些只有通过亲自体验与承担,才能真正得到锻炼。正如卢梭所言:“通过了这些考验,孩子们便获得了力量,一到他能够运用自己的生命时,生命的本原就变得更为坚实了”[5]。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按照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体现出适当性。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儿童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教育中要做到不“凌节而施”,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在儿童一定的发展阶段施以相应内容的教育[6]。此外,教育还要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不同的儿童在发展水平上千差万别,每个年龄段又各有各的黄金点和雷区。充分了解并适度利用不同阶段的特点才能够帮助儿童的身心得到平衡发展。比如,青春期是人生成长的黄金阶段,但此时也是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在这一阶段要充分观察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合理引导,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成长难关。教育既要做到按照儿童一般的发展规律施教,又要照顾到特殊儿童以及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儿童接受不符合个体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接受不符合自身认知特殊性的教育都是对儿童自然天性的一种不尊重,是对身心的双重伤害。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机制和社会风气的大环境下,儿童与家长都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生怕比别家的孩子少学了什么、晚学了什么,然而在这种高压式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人并没有成为全才,甚至缺乏一定的社会担当能力与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停下急功近利的脚步,不再用一种成熟的、功利的、错误的价值观念来要求儿童,培养出卢梭口中的“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情感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它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庭的重视。良好的情感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也会为其对未来生活和精彩人生树立美好的愿景。情感教育不是在教条中可以学来的,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父母和教师要有一种长远的眼光,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要为了孩子的永久幸福而容忍孩子受苦的坚强的心[7]。在日常生活中要抱着极大的耐心,周详的准备,谨慎的言行,与孩子共同经历和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快乐、痛苦与抉择。教师与家长的一言一行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与孩子交往要坦率真诚、谦虚平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相信人性本善,这是家长和教师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8]。在此基础上,才更有可能树立起对学生的信心,对教育的信心,才能有充沛的情感和饱满的热情竭力投入到发展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去,为学生的情感教育给予营养。另外,就情感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卢梭主张培养知情并行、自立于世的真正的“人”,是主张真正的“素质教育”,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充满着焦躁的情绪,无论是教育者或者孩子本身经常受到各方面压力的影响,甚至急功近利。陶行知先生曾有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与卢梭的教育哲学观点一脉相承,在生活的点滴中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生活的真谛。从生命之初起,教育便无处不在,遵循并充分了解和尊重成长的自然发展规律,以更加平和友好的方式引导和培育孩子成长,将有助于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