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程乾
(广东 佛山 528000)
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不同,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休憩和文化生活,艺术性要求较高,应该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并富于诗情画意。园林建筑因其功能性,所以在设计方面灵活性较大,可以说是无规可循,“构园无格”。园林建筑与其他园林要素创造的空间会使游人产生步移景异、变幻莫测的感觉,它是园林与建筑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占有时间、空间、有形有色、有声有味的立体空间艺术。
植物造景为主、建筑造景为辅的原则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见长,“山水植物为主,建筑是从”,是我国造园的基本原则。建筑是园林的眉眼,植物是园林的衣饰,道路广场是园林的骨架,可见园林建筑在园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园林建设中,应重视植物造景,合理点缀园林建筑。
景观功能与使用功能的协调作为园林中的陪衬,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又是艺术产品。建筑的大小、位置、布局、造型等,都要以造园组景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又不失实用功能。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有不同的处理原则。
园林建筑应与园林空间相协调园林建筑造型,包括体量、空间组合、形式细部、装饰色彩等,都不能仅就建筑自身考虑,还必须注意建筑与山水、植物等自然景物的联系过渡,融于自然。建筑设计要坚持“经济、适用、美观、安全”的原则园林建筑是耐久性景物,也是游人休息、游赏的重要场所,与其它工业与民用建筑的不同之处,是以小巧、雅致见长。
由于园林建筑不同于其它建筑类型,它既要满足一定的功能要求,又要求艺术性、观赏性强;既要满足游客在动中观景的需要,又要重视对室外空间的组织和利用,使室内外空间和谐统一。因此园林建筑在设计上更灵活多变,可说“构图无格”,有其强烈的特殊性。概括起来,设计方法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来说,造园大体分为自然式园林、规则式园林和混合式园林三种。自然式园林多强调自然的野致和变化,布局中离不开山石、池沼、林木等自然景物,因此造址是山林、湖沼、平原三者具备。傍山的建筑借地势错落有致,并借山林为衬托,颇具天然风采。而在湖沼地造园,临水建筑有波光倒影,视野平远开阔,画面层次亦会使人感到丰富多彩且具动态。规则式园林多采用对称平面布局,一般建在平原和坡地上,园中道路、广场、花坛、水池等按几何形态布置,树木也排列整齐,修剪成形,风格严谨,大方气派。现代城市广场、街心公园、小型公园等多采用这种方式。混合式园林则为自然式、规则式两者根据场景适当结合,扬长避短,突出一方,在现代园林中运用更为广泛。
园林建筑的空间组合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①由独立的建筑物和环境结合,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物是空间的主体,因此对建筑物本身的造型要求较高,使之在自然景物的衬托下更见风致。②由建筑组群自由结合的开放性空间。这种建筑组群一般规模较大,与园林空间之间可形成多种分隔和穿插。布局上多采用分散式,并用桥、廊、道路、铺地等使建筑物相互连接,但不围成封闭的院落,空间组合可就地形高下,随势转折。③由建筑物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这种空间组合,有众多的房间可用来满足多种功能的需要。在布局上可以是单一庭院,也可以由几个大小不等的庭院相互衬托、穿插、渗透形成统一的空间。从景观方面说,庭院空间在视觉上具有内聚的倾向。
功能、审美和环境特点是决定建筑尺度的依据,恰当的尺度应和功能、审美的要求相一致,并和环境相协调。园林建筑是人们休憩、游乐、赏景的所在,空间环境的各项组景内容,一般应具有轻松活泼、富于情趣和使人有无尽回味的艺术气氛,所以尺度必须亲切宜人。园林建筑的设计除了要推敲建筑本身各组成部分的尺寸和相互关系外,还是考虑空间环境中其他要素如景石、池沼、树木等等的影响。
园林植物是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元素,有其生长发育规律,具有大自然的生态美,是园林构景中的主体。而园林建筑属于园林中以人工美取胜的硬质景观,是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体。园林建筑与植物的配置如果处理得好,可互为补足、相得益彰。
园林建筑的外环境、屋顶等为植物种植提供基址。同时,通过建筑的遮、挡、围的作用,能够为各种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在与植物配置造景的同时可以提升园林的主题和意境。反之,植物配置可以软化建筑的硬质线条,以其优美的姿态、柔和的枝叶、丰富的自然颜色、多变的季相景观打破建筑的生硬感觉,增添建筑的自然美,丰富建筑物构图,从而使整体环境显得和谐有序、动静皆宜。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中国园林,无园不山,无山不石,无水则枯,得水则活。在园景的组织方面,多以湖池为中心,辅以溪涧、山谷、瀑布,再配以山石、花木和亭、阁、轩榭等建筑,形成明净的水面、峭拔的山石,精巧的亭、台、廊、榭,复以浓郁的林木,使得虚实、明暗、形体、空间,给人以清澈、幽静、开朗的感觉,又以庭院与小景区构成疏密、开敞和封闭的对比,形成园林空间中一幅幅优美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