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祖琼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软件技术专业课和其他专业进行比较,专业性难度比较大,要求学生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理解能力。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基于“互联网+”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课程教学则是基于教学平台,以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的形式进行组织,使得学生经过全方位感官接受信息,从而得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通常是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形式进行教学,课程内容主要是打散、重组的,所以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是比较适合非线性的处理,教学内容不是以线性的从易到难的组织方式,而是以有机结合的方式呈现有关信息。
软件技术专业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碰到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学生对于学习的不主动和不积极,而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是可以解决此类问题。在互联网强大支撑下,课程教学能够尽可能地体现出开放、交互,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的高职院校招生方法主要是采用了统招、单招的形式,统招主要是经过全国高考录取划线,但是高职院校所录取的生源通常都是高考分数比较低的学生,单招则是由学校自己组织考试进行录取的,生源质量比统招来讲相对低一些,这部分的学生不仅有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职高对口的学生,甚至是有报名高考的社会生源。所以,总体上来讲,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是不高的。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专业教师来源主要是高校毕业和企业引进的方式。在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中软件教师直接来自于学校,有很多年轻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就业,这部分的教师有着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的特点,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的时候,真正做不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有部分老师是从企业引进的,这部分的老师在刚进校的时候有着一定优势,技术也比较前沿,但是这部分有着一定的时效性,因为软件技术的更新,这些老师缺乏企业进修,技术过时和断层的现象出现,使得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胜任能力不够。
高职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完善的实习实训的条件,软件开发的大部分课程都是需要大量动手实施操作的,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在不断技能训练中提升。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只能满足上机的计算机机房,有的学生甚至是连机房配置都不能达到软件开发要求,其他专业课程课堂实训实验平台更无从谈起。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师资培养”就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流模式,既有国家层面,还有省级层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给软件技术的专业教师提供很好的学习平台。
软件开发专业实训条件不仅是指机房硬件环境建设,重要在于软件实训条件的支撑,特别是实训平台的开发或者是引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一直都是学校内涵建设核心,若想做好专业建设,还需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大都有企业开发经验,有能力开发出更符合高职软件专业教学的实训平台,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在线实战环境,以真实的产业案例和岗位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可以有效地支撑软件技术专业开展课程教学。
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以“双轮驱动”为主线,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型教学模式,结合使用了“云课堂智慧职教”“超星泛雅”等线上辅助教学平台,初步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在“云课堂智慧职教”上把“课前、课中、课后”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联系,使学生在课前完成理论学习,在课中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后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学生,从而自主探索,经过近一学期的实践运用,课堂教学效果明显示提升
传统的考核方法主要是以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测评,脱离软件从业者的岗位要求。软件技术的专业在课程教学的时候都是由团队完成的,每个团队要求学生以3-4人组团进行课程项目的实践操作,在对课程项目团队考核的时候,也只是记录有关考核的结果,没有具体的过程考核,使得团队成员成绩的过于平均化,还有一些同学甚至是浑水摸鱼。所以,在对本专业课程特点结合的基础上,在课程考核的时候,采用线上的过程评价考核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清晰地记录哥团队成员的工作和完成的每个任务点,整个任务过程是权责分明的,不仅合理公平的给予学生考核评价,还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给教师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客观评判的依据。
总之,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更好的依托互联网,在专业队伍的培养、实训环境、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革新,进而全面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的质量,使得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为高职院校的“双一流”专业群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