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伟超
(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白云乡白云学区,河北 保定 072250)
“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这就是木桶理论(亦称短板效应)。要克服这种因优劣不齐带来的“短板效应”,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关注那些学困生,让优生带动学困生一起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并让学生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结对帮扶”这种学习形式不失为一种互助共进、合作发展的好形式,为学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同时又能使学生及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结对帮扶”学习形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能起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所谓的“结对帮扶”就是指两个学生一对一,面对面,互相帮助,便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优生、后进生结对帮扶是教师在个别辅导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补差措施,这是因为儿童之间平等、亲密的伙伴关系,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补差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优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适当调控,确定互助伙伴,建立“结对帮扶”学习小组。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学困生逐一进行分类、分组,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确定学困生名单,对学困生实行一对一帮扶形式进行。根据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和面对的困难,选择能帮助到学困生的优等生,每个学困生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当然,“结对帮扶”学习小组不仅仅是优等生对学困生,以优秀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示范,帮助学困生优化学习方法,而优秀学生则在帮助的过程中也得到责任心的培养和锻炼。还可以是优秀生与优秀生结对子,两者交流学习方法,共同讨论问题,争取更大进步;也有中等生与中等生结对子,共同克服困难,一起走向优秀;还有优秀生与中等生结对子,使中等生提高其学习品质,从而取得更快的进步;还有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书写认真的和书写马虎的结对子,等等。在确定合作对象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各方面条件给他们适当定座,便于帮带,使其在“结对帮扶”互助小组的过程中体验快乐,激发其向上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学习小组每次的帮扶内容时,不必强求统一,只求学好知识。在帮扶小组进行学习之前,教师要提前做辅导,亲自上堂,给他们做指导并督促实施。要关注帮扶小组的学习方法的可行性,对学习进度跟踪督促。让组员中较优秀的学生真正做到不懂再教,再学再巩固,从而推动学困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对学困生,作为教师要经常与学困生谈心,随时掌握学困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不时与学困生互相交流、沟通,掌握其思想和生活情况。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充分了解学困生现行学习情况,教给正确学习方法,使他们朝正确方向发展;改善他们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成绩;对他们可以适当降低门槛,放宽一些学习要求:如在改卷时,放宽学困生的扣分要求,提高他们的成绩;作业要求也可以分层,尽量简单好做。让学困生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知识。这样,就容易把学困生引入学习的殿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得帮扶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小学数学教师要定期开展“帮扶小组”检查活动并进行辅导,可进行如小竞赛、小测验等活动,检验小组学习效果,让学困生多做多练,牢固掌握基础知识。采用激励机制,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同时,对帮扶小组也进行奖励,让其他小组产生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课堂上创造机会,把每次提问的机会多给帮扶小组,让学困生多表现,让他们多动脑,动口,动手,体验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在进行简单的字词句段,使他们爱上数学。推选组长之类的“干部”,进行组内比赛,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促进学习的有效发展。让学生在心里建立要学习的意识。教师要通过创设小组内合作学习的平台,继续发挥帮扶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如面对同一个数学实践操作,可要求2-3个帮扶小组为一组,合理分配任务,让帮扶小组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扩展思维。通过帮扶小组之间的协调合作,不仅会让数学知识走入学生的脑中,还能让学困生在实践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当然,对于学困生的帮扶还有很多形式,还可以采用生教生、师教生、家庭辅导等帮扶方法,使学困生能学会,优秀生在帮教中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帮扶小组的顺利开展学习,需要教师不断给予肯定与鼓励。如教师课堂上及时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寻找时机多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鼓励,让他们增加自信心;在作业批改时,将会继续用一些富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强的语言评价他们,激励他们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每次测试后将继续帮助他们分析试卷,肯定好的地方,找出不足,点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等不断地对学困生给予关注、帮助,促使他们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