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健
(临沂市交通运输执法支队,山东 临沂 276000)
引言:绿色交通是基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现代化理念,也是现阶段要达到的实践性目标。绿色交通是基于生态理念、环境保护的原则发展的,排列在第一位的无疑是步行方式,第二为自行车,然后是公交车运输方式,最后是私家车。绿色交通的建设目的就是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网络,从而满足人们出行要求,以推动城市社会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降低交通运输行业的压力,减少环境污染程度,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公共交通运输工具是绿色交通的主体运输工具,它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运输行业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公共绿色交通的特点和优势。正是因为这个优势才能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从而降低运输成本,促使绿色交通和城市环境合理融合,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简言之,公共交通运输方式就是绿色交通的主要运输方式,让步行出行方式和自行车出行方式成为绿色交通发展的主力军,这样才能将各种交通方式存在的不足合理互补、综合发展。
现阶段,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不断发展,交通运输网络面积越来越大,网络也越来越复杂。城市中土地实用面积越来越少,这是因为城市交通运输对土地资源需求越来越大,才降低了土地使用率。交通运输行业对土地资源面积的使用应该建立在合理科学的基础之上,过度使用土地资源会降低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协调性,这正是我国一二线城市交通发展失去平衡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的居民人口众多,因此人们在选择出行方式的时候只会考虑到出行方便,而不会考虑到出行方式稳定性和可控制性。这也在于国内的交通运输能力欠缺,承受能力也不足,城市交通运输发展也存在不完善的情况:每条交通运输线路的规划都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公交车停靠站点和换乘点设计不严谨,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和效率很差,更没有人们要求的出行舒适性可言。这些弊端都是降低了人们对公共交通的依赖程度,从而导致人们出行更多选择私家车出行方式,这就导致城市交通道路出现了拥堵的问题。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出行的效率和要求也非常高。为了能出行方便,每家每户都配备了私家车,甚至人手一辆私家车。这样的情况导致私家车数量逐年增加,人们以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方式频率逐渐下降,给我国道路交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道路承受的负荷也在不断增加。虽然我国相关道路管理部门对道路养护和建设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制定了相关的道路行驶制度和法律法规,但还是没有缓解道路负荷超标的现象。所以,为了能有效缓解道路交通运行压力,要从基础上合理规划交通结构。
随着绿色交通理念的普及,对于现阶段私家车数量越来越多的问题很有挑战性。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大中型城市中私家车数量已经高达百万辆,一线城市的私家车数量也在快速增加。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对绿色交通建设和公共交通建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降低了人们对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依赖程度。
加大静态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往的交通规划中常遇到如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静态交通分布不均问题,使一些好的交通资源难以被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是静态交通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实际运行中会有非常大的需求量,最为常见的表现就是我们所说的交通拥堵问题。
所谓慢行交通,就是设置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等设计,为创造更好的慢行交通环境,在规划中应实行机动车道和慢行交通合理分离的管理方式。采取分流的方式管理,进而发挥并提高采用慢行交通方式的高效率和安全度,引导公众主动选择自行车或者步行的绿色出行方式,减少道路功能的重叠性和拥堵等优势。基于此,在慢行交通规划建设中,必须结合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比如地铁建设,使得人们搭乘地铁后可以就近步行,提高了出行的效率,降低重复性,重视其实际的可实现性。
要在交通运输规划中体现绿色交通理念,首先要注重公交专用道的建设规划。公交作为出行工具的人群比例很大。公交专用道的规划都是在原有道路上完成的,而公交专用车道的规划则能很好改善交通拥堵现状。具体规划中可划分为外侧车道、中间车道和内侧车道三种不同类型。其中外侧车道的优势更为突出,在实际规划中也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此外,在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必须结合城市交通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绿色交通理念基础背景下,建设交通运输工程规划,要将现代化城市发展和生态环保有效结合,以生态环保为主线指导交通运输建设规划。首先,要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和污染;其次,还要考虑到节省各种自然资源,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绿色交通建设目标,从而推动城市绿色交通行业的发展,保护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