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会 宋磊
(黑龙江省新林区气象局,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23)
在气象观测领域中,DZZ5自动气象站在观测的时效性,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整体使用寿命上都有着出色的表现。自动气象站在气象观测时的时效性和准确度也对后续气象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气象预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真实准确的数据。现阶段,我国气象预测水平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相关台站工作人员也需要积极掌握观测设备的日常维护技术,保证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有序推进。
气象监测站的环境信息采集过程是一项对精密度有着极高要求的工作。采集器作为自动气象站的核心元器件,能够对气象环境数据进行单独采集,处理并完成后续的存储和传输等一系列工作。一般情况下,采集器的工作环境较为稳定,不需要额外对其进行单独维护。通过毛刷定期清理采集器箱表面的灰尘和杂物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禁止在带电情况下对各类接线端子进行插拔,如果需要更换或检修传感器时要在断电情况下进行。当出现异常故障时,要及时对采集器进行维护。确保落实充电指示灯,交流输入指示灯和直流输入指示灯的定期功能排查。最好以月为单位将采集器的机箱开启,将其内部的灰尘与杂物清理干净。一般每年春季需要增设防雷设施,并多次测量采集器的接地电阻值,避免雷击对采集器造成损害。
雨量传感器是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精密元器件之一。相应的,其维修保养的频率也应相对于其他元器件更为频繁。在受到沙尘或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时,雨量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效率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为此,必须及时查看翻斗的洁净度并保证其灵活和水平性。当灵活性出现异常时要及时对翻斗轴进行检测,判断其是否出现受损和变形等问题,如有则应立即采取更换或维修等措施。另外,在维修后要及时对外壳和底盘进行固定,并向筒壳内倒入清水,仔细听其内部是否有翻斗翻动的声音,以此判断雨量翻斗是否恢复正常功能。雨量传感器的稳定度,器口的水平度也会影响其正常工作的效率。为此,要定期对雨量传感器的器口是否规则及承雨器的开放性进行检测。在冬季温度较低时,要对传感器和承水器口进行加盖处理,避免外界风沙或杂物将传感器的进水口堵塞,干扰雨量传感器的正常工作。
风向风速传感器中的风杯和风向标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自身的平稳度。其正常工作必须保证周围工作环境的清洁。如果出现长时间的严重污染天气,可能会在转动部件处积累污垢。为此,要定期进行风向传感器轴承的维修和养护。可通过目测等方式判断风向标的灵活性,功能正常的风向标。风速传感器的手柄也可结合目测和转动完成功能检测。在将风杯卸下后的中心轴附近应具有足够的灵活度和润滑度,并且运行时应没有异常响动。除了滚动轴承的清洗和密封工作外,还要做好风向标指北方位的校准。
切实有效的技术保障工作管理制度能够在完成气象观测任务的同时最大程度的规范化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流程。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工作开展需要的资源建立健全的观测设备技术保障工作制度。对参与气象观测工作的技术人员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将责任落实到人。如果出现观测设备的故障或功能异常,维护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前往现场进行故障排除或检修。当出现气象数据或素材异常时,工作人员也能够根据完备的工作管理制度,依据相关业务开展的流程有序推进一系列维修和养护工作。确保各类精密的气象观测传感器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运行,并保证其采集到的数据和样本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优质人才的大量引入是推动自动气象站观测工作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为了更好地适应现阶段台站气象工作中的人才需要,落实基层人才队伍的引进与培养,应尽快建立起扎实掌握检定,维修,养护等技术的保障型人才团队。可以按照不同地区的气象观测实际情况及需要制定人才引进需求,并面向高校相关专业进行招聘。提升内部培训方案的精细化程度,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培训和教育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保障水平。另外,自动气象站观测工作对于技术人员的专业度及责任意识要求较高,在现场进行仪器功能测定和气象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时必须认真对待,保证气象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实践工作中,可定期组织工作人员以专题讲座或主题培训等活动强化自身水平,丰富工作经验。
现阶段被广泛使用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设备已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时间检验,其功能的完备性及稳定度都得到了广泛认可。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渐变化,越来越多的气象检测需求也不断出现。为此,应针对气象观测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总结工作经验,从实际出发拓宽技术研发视野,积极推动观测技术创新与装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