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探析

2020-12-08 02:05:52吕淼
魅力中国 2020年36期

吕淼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基础部,河南 郑州 450000)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思想政治课仍然存在亲和力不足,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尚不健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是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之一。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评价目标缺乏清晰性

考核评价目标决定了考核评价所要达到的目的与效果。与专业课侧重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目标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以上目标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激发青年学生主动思考、投身实践的热情,引导青年学生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中,有所思,有所悟,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大多数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时,仍然采取与其他课程相同的考核评价模式,更多体现了对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目标的考察,并未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将考核评价进一步延伸到育人目标上,因而难以客观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育人效果。

(二)考核评价方式缺乏多样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多门课程组成的,每门课程均有各自侧重的考察目标与学习要求。但多数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未根据课程特点与要求进行区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书面考核,轻综合考察。课堂氛围、学风建设、态度意识、行为表现等虽然是评判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但由于难以量化,因而在实际的考核评价中被有意或无意的边缘化。而“看得见”、“摸得着”的书面材料,在考核评价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甚至成为决定考核评价结果的唯一参考。二是重督导,缺引导。学校的教学行政部门,更多是从防止教学事故的角度进行督导工作,较少从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开展相关工作。督导工作更多在于“督”,而“导”则流于形式。虽然部分高校为加强教学质量评估建立了督学机制,以随堂听课等方式加大考核力度。但由于大学课程安排紧密,授课的教师与听课的专家往往同时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授课与听课任务,因而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就授课情况进行交流研讨,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反馈。三是重量化评分,缺定性分析。通过将教学目标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具体的教学指标与评分体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打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学情况。但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学风学情、教师风采都能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仅依照“评分表”机械的打分,难以生动反映师生交流、观点碰撞的过程。在量化评分的考核方式之外,增加定性分析的比重,能够更加客观的体现课堂中的创造与创新过程。

(三)考核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

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内容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重知识内容,轻实践内容。同其他课程一样,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部分。但所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真理、检验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增进对于理论知识的认同,提升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虽能反映出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程度,但不能体现学生的思考深度与实践过程,因而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二是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仅以期末成绩为主要依据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期末考试的分数不能完整体现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形态与趋势,不能从“入脑入心”的角度对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情况进行考察,易形成考核结果与实际效果“两张皮”的现象。三是重横向比较,轻纵向对比。多数高校的考核评价机制侧重于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尤其是考试分数的比较。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淡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关照现实,关照“人”的自身的课程,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新审视自身在历史、社会、现实中的坐标,与他人的比较是定位自身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全部的方式,历史纵轴中的自我发展、自我认同,同样是认识自我的方式之一。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建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在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时,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本色,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鼓励教师结合常见现象与热点问题,通过体验式教学方式,抽丝剥茧,将包裹在现象之中的本质呈现给学生,启迪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纯正的理论观点进行引领与解答,以科学的理论引发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亲身实践,在回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全面性原则

考核评价机制的全面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覆盖教学参与主体。良好育人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教学参与主体的共同协作。教师和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参与者,一方出现倦怠,就会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通过全覆盖的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纠正教学参与主体的失范行为。二是覆盖教学内容。依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全面考察教学内容的学理性、现实性。三是覆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各个阶段。

(三)效用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机制的构建中,效用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的提升教师积极性。全面成熟的考评机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实际的可运用性,思想政治理论不再拘泥于课本上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而是在生活及社会各个问题层面中进行实际分析运用。在贯彻效用性原则时,不止看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形式是否热闹,更要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运用的参与度、认同感,要看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对社会问题层面认识中的提高以及行为方式的改变。要把效用始终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机制构建中,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积极性。二是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效用性原则体现出评价机制中注重实用性的部分,促使评价机制多元性,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课堂展现的开放灵活,课程评价的开放灵活,理论实践的开放灵活。因此,效用性原则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提升课程实效性。课程理论考评与课程实践考评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有效的贯彻了课程效用性原则,使得课程评价更全面,更具有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建构策略

(一)教师层面

一是教学模式方面。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联系紧密,因此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考核评价时,不宜过分强调依照课本章节顺序进行授课。可鼓励教师在提炼教材理论知识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探索专题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二是教学手段方面。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思想碰撞,教师的人文素养、知识厚度、人格魅力、工作态度往往能对课堂效果起到更大影响。因此,建议对于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更应回归到教学效果本身,以学生是否“入脑入心”为核心评价标准,以观察学生成长效果作为长期性评价标准。三是课堂管理方面。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现有学生管理制度框架下,自主建立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落到实处。

(二)学生层面

一是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评价体系。不再将闭卷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将结果性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如可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开展调研,实行全过程跟踪评价,考察学生在调研过程中所展现的意志品质、研究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二是增加课外行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应只体现在课堂内,更应体现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之中。依托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形成课堂表现与课外行为联动评价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三是建立成长性评价机制。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单纯的横向比较式的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每一名学生真实的努力程度与成长情况。可结合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前后的现实表现,全面考察其各方面素质素养的成长情况,以此形成更加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