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玲
(开封祥符区八里湾镇贾寨小学,河南 开封 475000)
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我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是整个学生时代学习数学的基础。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最重要的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书本上的内容,还要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不由自
图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的重点教学内容,当我们教到这一部分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考虑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向学生布置作业时刻增添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手工作业,这样一来,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便会更加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知程度。比如,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根据这一知识点,老师可以布置周末作业:
(一)如果家里是平房,请量出房子的长和宽,并计算出房子的面积,指的是你家所有的占地面积,包括院子。
(二)如果家里是楼房,利用分割法,把你家分成若干长方形,分别量出若干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把它们相加起来,得出你家的总面积。
(三)假设现在的房价是7000每平方米,那么按照你家房子的总面积进行计算,买一个和你家面积一样的房子需要多少钱?
通过自己亲自动手验证书本上的知识,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对于学生是无法言说的。
数学并不是简单的字面运算,学习数学,一定要考虑和现实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知道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做出试卷上的选择题、填空题和应用题,而是为现实应用所服务,一定不能脱离现实。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一些关于数学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一只蜗牛不小心掉到了枯井里,当它伤心的时候,一只在井里的癞蛤蟆过来安慰它:“别哭了,小兄弟,这口井又高又滑,你是出不去了,我已经在这里呆了好多年了都没有出去,我看你还是和我作伴吧!”蜗牛心想:外面的世界多美好呀!我才不要和这个癞蛤蟆一样一辈子生活在又黑又冷的枯井里。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一定要出去,我不怕苦不怕累,每一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的,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啊?”癞蛤蟆暗自嘲笑着蜗牛的不自量力,却还是回答了它的问题;“这口井深10米。”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到了傍晚它爬了5米,这个成绩让它喜出望外,想着明天再爬一天它就可以出去了。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睡着了,等到它早上醒来看到癞蛤蟆的时候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原来,蜗牛睡着以后,又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口气接着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蜗牛又滑下来4米。就这样,爬呀爬,滑呀滑,最后蜗牛终于爬出了枯井。这个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蜗牛究竟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了井台?
这是一道陷阱题,蜗牛白天往上爬了5米,晚上下滑4米,这意味着蜗牛在一天中实际爬的高度只有1米。而这口井深10米,最后的问题是蜗牛用了多少天才爬出井台,这就很容易使学生们陷入惯性思维,得出10÷1=10(天)的结论。这种问题应该考虑实际,蜗牛白天爬了5米,晚上才下滑了4米,而蜗牛完全可以在晚上下滑之前爬上井台,这就意味着蜗牛完全可以在最后一天的白天中爬了5米,然后就爬出了井台。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0-5=5(米),5÷1=5(天),5+1=6(天)。在进行讲解时,如果担心学生不能理解,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图进行情景模拟,使学生在画面中思考问题的答案。
在解决数学难题时,不是努力去思考就一定会想出问题的答案。面对问题,首先要找好方向。如果方向没有找对,任何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找到解题思路,取决于大脑的灵敏程度。为了锻炼学生大脑的灵敏程度,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教授学生们一些有关数学的小游戏,方便学生在课下练习娱乐,甚至还可以组织班级里的学生进行比赛,让学生们分组对抗,使学生们在竞争中找到数学的乐趣。像锻炼头脑灵活度的小游戏,24点就很适合。
24点是把4个正整数通过加减乘除运算,使最后的计算结果是24的一个数学游戏,可以考验人的智力和数学敏感性。通常是使用扑克牌来进行游戏的,一副牌抽去大小王后还剩下52张,任意抽取4张牌,用加减乘除(可加括号)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张牌必须且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3、8、8、9,那么算式为(9-8)×8×3或3×8÷(9-8)或(9-8÷8)×3等。
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加接近数学,让数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以后在遇到问题时,更习惯于用数学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是充满乐趣性的,除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老师也应该积极开发课下的数学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关于数学方面的各种能力。他们的数学意识、数学兴趣、数学灵敏度、数学的空间想象力都会为以后的初中数学、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小学数学学习阶段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能力是会伴随学生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