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献明
(江西省鄱阳县柘港乡云湾小学,江西 上饶 333100)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现代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体验的优化,这也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和灌输的倾向,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的中心。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常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原或者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和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境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该种教学方法恰好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相符合,也能够有效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全新要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认为与经验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加上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文本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情境进行创设。部编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在上学路上所见到的雨后铺满法国梧桐树叶子的街道。整篇文章语言清新自然,也符合三年级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课后也给出了练习题,描写一下自己上学或者放学路上的风景。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需要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讲解不认识的字词,这样能够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之后可以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平时上学所见到的景色,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有同学并不认识法国梧桐树,可以找几篇叶子,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通过这节课,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观察生活的能力。小学生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通过情境教学既满足了好奇心也使学生展现了自我,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自主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或创造交流和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自主探索、锻炼能力、获得知识。而表演这种活动正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要注重恰当的表演情境的创设,以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大多都富有童趣,其中有很多都很适合创设表演情境,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设适合的表演情境,让学生能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并且通过亲身表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课堂充满活力。在这种情境中,扮演角色的学生会感觉自己成为了课文中的人物,会将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现出来,使其他学生深受感染,全员都感同身受。此时,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成了真正的主角。由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内心体验。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后,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要求学生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进行角色扮演,并且将此人物的说话语气想象出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演:机智勇敢的晏子、傲慢自大的楚王、其他士兵。小学生本来就很喜欢表演,于是为了将角色扮演好,就一定会对课文内容进行仔细阅读,进而对人物心理和说话的语气及其神态等进行揣摩,这在无形中也会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见,故事情境的有效创设不仅可以使全体学生从喜闻乐见中更直接地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才能。
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是小学生的主要性格特征,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问题的设定,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恰当的问题情境创建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发散语文思维,同时在自由化的探究氛围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优化语文综合素养。学生在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点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个性化的主要体现,使得他们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途径,在课堂中提高探究水平,更好地完成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问题情境的创建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整合本堂课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这是问题设定的基础,也是学生高效学习的保障;第二步是优化问题设计,情境问题要贴近教学中心,也要体现趣味性或探究性,能激发学生问题解答热情的同时提高语文探究水平。教师在问题情境设计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结合他们语文能力发展诉求,对问题进行适当调整优化,不能脱离学生群体,这样才能保证情境教学法积极作用的全面体现。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在情境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提问可以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文本,形成对课文的深刻感悟。
综上所述,由于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才会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充分考虑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启发引导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还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利移交给学生,把演示的过程展示给学生,有意识地改良传统教学模式,实践“一生一个性”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