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双
(江西省萍乡市田家炳中学,江西 萍乡 337000)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学习还是要依靠学生自己读书。也就是说,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能力的舞台。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出发,将语文课堂交到学生的手上,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并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初中语文自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究:
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先让学生认识到、了解到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将情景教学法引入课堂,通过抽象内容的展示、相关问题的研究,改变学生被动的认知状态,以直观的探究增强自学的能力,方便后续教学工作的高效推进[1]。另外,教师应创设不同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个性化发展,借此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如学习《刻舟求剑》一文时,要改变学生的古文学习态度,克服学生学习古文的畏难心理,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学习模式,让学生从背诵文章、理解字词句段的含义转向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大屏幕上所播放的刻舟求剑这一小故事的动画和漫画,以此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的了解,并从多个方面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动作与神态。在初步分析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情景剧模仿比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了解来复述这个故事,并对复述得最完整、对人物心理及文章中心思想把握最为准确的学生进行奖励。
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忽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认为学生只要掌握阅读的方法和写作的技巧即可。实际上,这样的形式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带着问题走出文本。只有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问题,才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文本内容。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同时,教师要借助问题的力量,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
比如:在《藤野先生》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用典型事例写人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文本中的师生情谊。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最难忘的老师,并让学生用一两句话对这位老师进行了评价。紧接着,笔者提出了问题:藤野先生作为鲁迅先生的医学老师,在二十多年后,中年的鲁迅先生是怎样回忆和评价这位老师的呢?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你能够读出怎样问题?学生经过自主阅读和探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藤野先生只是一个普通的医学教授,而鲁迅先生和这位教授也只有两年的师生情谊,自从鲁迅先生离开日本之后,两人再也没有相见过,后来的鲁迅也放弃了医学转而从文,那么,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为什么要用“伟大”这样的字眼评价藤野先生呢?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能够看出,学生已经对文本内容有了一个基础的认知和了解。学生在回答笔者的问题,阅读文本,提出自己的问题的过程中,就掌握了自主阅读的方法。而且,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抓预习,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从被动的吸收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探索知识,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在初一语文教学之初,教师就开始指导学生养成以下六种语文预习习惯:(1)勤用工具,自觉把握字词的习惯。(2)联系文注通读课文,标示疑点,了解常识的习惯。(3)回思内容、整体把握的习惯。(4)欣赏名句、摘抄要句的习惯。(5)细读提示,揣摩习题,推测目标,尝试达标的习惯。(6)讨论目标,查找资料,记疑存难,自觉达标的习惯。若经过这样的三年初中语文学习,很多学生就都能将这些习惯集于一身,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自然应该是很强的了。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充分说明了教学过程中疑问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步步深入。如学习《鱼我所欲也》时,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预习阶段,学生对文本中很多字词如“苟得”“得兼”“辟”等的意思理解存在偏差,我先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来了解这些词汇的基础含义,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揣摩文本的整体大意,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并抛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主旨:“鱼和熊掌到底是指什么东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己有没有遇到什么难以抉择的事情?”学生纷纷陷入了思考。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当学生自发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探究,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自主学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解放,学生不必再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下,他们可以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只是起指导和恰当的纠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