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士红
(德惠市第二实验小学,吉林 德惠 130300)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是人类表现性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人类最初的音乐形式起源于劳动,随着劳动的节奏,人类用最简单的音符和最简单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人们在进行音乐活动的时候是离不开舞蹈的。在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中,强调了在音乐课堂中融入舞蹈教学的意义,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真正“舞”起来,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以舞蹈为学习音乐兴趣的助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弘扬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文化,完善音乐课堂的评价机制,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
舞蹈是无声的语言,它只能依靠学生的想象去感受理解舞蹈动作所表现的音乐内容及内涵。小学生对音乐具有敏锐的感知力,而且也有爱动爱跳的行为特征,对于舞蹈艺术也有特别的爱好,学生可以通过对舞蹈者的模仿,较快地接受舞蹈动作,在学习舞蹈的同时,加深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舞蹈动作能够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推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金孔雀轻轻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增加了傣族舞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边唱边跳,在音乐中学习舞蹈,在舞蹈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旋律的流动,感受舞蹈动作的变化,学生学习兴趣特别高涨,不但很快学会了歌曲,还能够将歌曲表演得很好。既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又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受到的感染和熏陶更强。
将舞蹈教学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能够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在小学音乐中融入舞蹈,有利于培养学生舞蹈基础,使学生能够进入到音乐世界中。比如:在进行舞蹈训练时,可以依据音乐节拍辅助教学,学生会在练舞蹈过程中更好地了解音乐理论知识,但优美舞姿能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兴趣,在音乐中进行舞蹈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舞蹈教学要按部就班,可以先讲解舞蹈理论知识,然后当舞蹈动作熟练以后在配合音乐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节奏。最后将舞蹈和音乐相结合,在音乐中训练舞蹈,在舞蹈中体会音乐快乐。
舞蹈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美学欣赏和美学体验。它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是学生接受美、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整个小学教学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会鉴赏美,养成热爱美好事物的好习惯。那么文明的举止行为,高尚的道德情操,都会慢慢形成。整个小学阶段,音、体、美是审美养成的重要课程,舞蹈教育的作用又是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艺术,舞蹈更是音乐课程的重要环节,舞蹈是对音乐的感受与认知。舞蹈课程是使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得到提升的直观教育,它有助于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通过舞蹈可以使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关心、互相关注、共同合作,从而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因为舞蹈动作比较统一,如果有的学生在训练舞蹈的过程中不认真或动作做得不到位,就会影响到整体画面感,也影响了其他同学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入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生唱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筷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工具,但蒙古族用筷子来当跳舞道具。之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用筷子编创蒙古舞蹈。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六个人为一组,进行演练所编创筷子舞,并放上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虽然学生编出动作不是很熟练,但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也变现了学生的心声,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生长发育关键时期,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外,还要培养学生性格,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身体体能。一个健康身体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而科学健康舞蹈训练,能够培养学生身体灵活性,促进学生的骨骼发育,加强学生的身体消化机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能纠正学生驼背、端肩等不良习惯,使学生有一个好的体态,塑造良好的体形。
总之,舞蹈律动实际上给音乐课带来了一种活力和生机,让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当然,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式时,还要注意做到适度适时,动而有序。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量身定制舞蹈律动。当将音乐舞蹈律动有机结合,则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和兴趣,同时,激活想象力和感受力,让学生课堂充满情趣,也让学生充满了自我个性,这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