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璐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教师进修学校,江西 上饶 334000)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良好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高中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健全他们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三观。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之下,高中生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而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能帮助他们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提升。但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教师对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够,学生缺乏兴趣以及心理健康内容较为抽象和空洞等,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较为缓慢的重要原因。
要想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就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且,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教师要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进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明确生活和学习的目标。[2]
比如:笔者发现,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学生之间开始流行攀比之风,因此,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组织了《克服浮躁踏实学习》的主题活动。并且,为了让学生能够克服浮躁、保持平和的态度。笔者在课堂的开端就提出了问题:你认为,在你的人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有的学生提到了感情,还有学生提到了金钱。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就总结道:健康是人生存的基本,没有健康什么都是不成立的。除了身体上的健康,心理上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紧接着,笔者带领学生阅读了《诫子书》中的片断,让学生讨论了以下这几个问题:如何解释浮躁一词,为什么会产生浮躁的心理,那么,我们要怎样克服浮躁。学生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就能够明白“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道理。所以,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现代高中教育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全新要求。提升学生的成绩固然重要,但也要建立在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基础上。试想,一个学生如果成绩非常好,但是他心理不健康的话,这也是枉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课程不能一概而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固定教学模式,要依托于学生心理发展诉求,着重于用情感感化学生,让学生明确健康心理对自身发展的正面影响,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对心理健康有重视的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如原本学校在高中阶段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就不是很多,教师更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个机会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而不是将这门课程的时间让出来给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学科教学,因为这样不仅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敢于评判自己。因为在高中阶段,学生或多或少地在心理健康上会存在一些小小的问题,这并不是什么大的疾病,学生要敢于暴露自己,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同时,教师也要时刻地关注学生的变化和学习情绪,多给学生一点建议,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除此之外,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当中自然而然的被感化。
针对当前很多高中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付了事,导致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现象,笔者认为:放弃心理健康教育而过度追逐应试的教育方式,可谓是“舍本逐末”。试想,如果学生受到心理问题困扰,又如何安心、静心地学习呢?因此,高中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严格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学校的教务部门应当从严要求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同时严格要求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教师、学生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够充实学生的日常生活,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利用多种渠道,为学生构建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从而为学生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课外活动中树立起自信心,进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同时,教师要利用课外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教育学生要用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比如: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笔者联合其他教师为学生组织了小型的文艺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可以发挥自己在唱歌、书法、舞蹈等方面的特长。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主动加入到了文艺比赛中。而且,有很多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加了比赛,这样的模式,不仅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可见,丰富的课外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课外活动,是学生感受生活乐趣的重要渠道,也是舒缓学生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手段。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