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金英
(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初级中学,山东 肥城 271613)
引言:教师一方面必须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营养,学习新的技能方法,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分析学生身心特点,探索鲜活有生命力的教学内容,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达到最优化;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注重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注重每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指导学生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解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经常用“知不知”“行不行”“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这些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把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看成了问答,实际上却是在对学生进行某些固定答案的“灌输”,久而久之学生厌学,学习数学不感兴趣。
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都提倡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很多教师都有意识地将新课程引入了课堂。比如,老师常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人一小组围坐在一起,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只要每个学生都动口交流、有学生上台表演、有部分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场面热闹,就认为课堂活起来了、有效了。至于学生在一起是否按老师的要求讨论,老师不太关心,于是,学生的参与度明显不均衡,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显然不够主动,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当然也就流于空话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于是,部分教师的课堂便让学自由的看课本,没有时间规定、没有指导、没有具体的要求,学生阅课本的情况没有检查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最后草草收兵,其实就是一种自由散漫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要想顺利开展新课教学,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环节,顺利导入新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回忆知识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能够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顺利导入新知识,促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间的关系,便于他们构建自身数学知识体系。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优化课堂导入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调整他们学习状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展自身数学思维。
在讲解在“正数和负数”时,笔者问道:“同学们,大家想一下如果仅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这些数在生活中够用吗?”学生们纷纷回忆小学阶段所学数的类型,归纳出学会了分数和整数,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突然,有位同学说道:“老师,我昨晚上看天气预报的时候,我爸爸打工的地方气温是零下5度”看着这么懂事的孩子,笔者内心一热,说道:“你说的对,老师给大家看几幅图。”为学生们展示了地图中地形高低的地形图、天气预报中的气温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等等,引导他们进行交流,最后得到结论,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从而顺利地导入本节课知识。在旧有知识基础上展开教学,优化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课堂授课是优化教学的核心环节,情境导入只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数学教师要细化、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帮助学生真正吸收所学知识。在新知识教学中,教师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剖析新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经验,创新数学学习方法,与其进行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乡镇中学的部分学生不爱积极发言,此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多发言,与他人展开探讨,提升自身的语言交流能力。
每节课都有教学重点和难点,这也是数学知识的精华所在,教师在授课中要高度重视。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凡是能让他们主动学习的知识,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每个人都能动手、动脑来获取教材知识。主动式地学习能够保证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加深理解,使每个人在数学课堂学习中都有所收获,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本节课的重点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会应用数轴确定解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给出了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此时,学生x的值要同时满足以上两个不等式,进而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在列出4(x+5)>1004(x-5)<68这一不等式方程组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很容易地得到两个不等式组,在解出后进行深入讨论,发现x值要同时满足x>20,x<22两个不等式。但是,部分学生在脑海中对解集较为模糊,在此情况下,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数轴进行观察。在数轴中,学生进行分析,发现不等式组中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解集,加深了对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
总之,在倡导数学核心素养的今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求,教师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他们顺利进入理想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