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琼
(兰州第二十二中学,甘肃 兰州 730050)
新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84首课内外古诗词。其中古代爱国诗词13首、思人9首、兴亡之感8首、思念主题的9首、百姓疾苦的7首、赞美景物6首、志向抱负、乐观积极态度的各5首、追求爱情的4首、孤寂愁苦、闲适心境的各3首以及其他主题诗歌12首。就如何重视古诗词共性、个性,研究便于学生把握和运用的鉴赏妙法,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初中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古诗词有着其共有的特性,比如诗人以有“情”之眼观万物万事,与花鸟共哀乐,与虫鱼共悲喜,与古今之人共情,以独具意蕴的“意象”和直接抒情共振之中传达情感,表现思想。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这一共性,获得古诗词的滋养丰润才能让学生主动选择发掘古诗词的气宇,探索古诗词内在的神韵。
每个时代、每种诗体乃至每首诗又具备各自的“个性”。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蒹葭》这首诗,它在诗歌语言运用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叠音词的使用。我首先通过引导、点拨学生朗读时注意叠音词的读法,让学生感受其音韵和谐、情韵悠长之美。紧接着学生分享诗中运用叠声词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体味叠声词令人印象鲜明深刻,引人联想的效果。“苍苍”“萋萋”“采采”极写芦苇之茂盛无边、迷茫一片、芦花如雪、凄迷清冷。待学生理清诗中所写何人何事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曲折漫长的秋水岸边的芦苇,就知情之迷惘无寄,人之缥缈难寻,也唯有这弥漫凄迷的芦苇丛可与此情相合、相融。“追寻”这一主题理解上的困难,正好借“景语”而领会。苦苦追寻却终难企及,心中之茫然无着落一如这萧萧芦苇,却仍要不止求索——绘成了人生经历的“大写意”。叠音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同时起到了很好地辉映诗歌主题、深化诗歌情感的作用。这些词形象可感,很容易勾连起具体情境,起心动情、意味悠长,抓住这些词所兴之感往往可以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情感和意蕴。
每个诗人都有不同于其他诗人的特质,著名的诗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就更加鲜明。抓住其为人与为诗之特点非常便于理解诗人独特的内心与情志。
比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课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如果忽略了这位诗人的为人、为诗的独特性就不能把握这首诗的精髓。陶渊明生活于东晋乱世,他的一生从东晋末到南朝宋,再算上由桓玄建立的楚,总共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从29岁到41岁陶渊明五次出仕,最长的一次是35岁桓玄幕府的两年,其余均因难耐官场的黑暗时日不长,他的故乡江州又正是军阀征战的必争之地,在战争的漩涡中,他目睹了一次次战乱带来的生灵涂炭,目睹了上位者趁乱分羹的闹剧。他爱湖泽山丘,松柏菊花,游鱼飞鸟,他以最大的灵性与颖悟,赋予田园生活最神奇的诗意。陶渊明最喜欢用的几个形象是飞鸟、松树和菊花,这些形象在陶诗里形成了一种象征,都是诗人自己的喻托。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中的菊花和“飞鸟相与还”中的飞鸟都影射诗人淡然、任真、自得的生命状态。陶诗风格不事雕琢、不修饰、不逞才,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写诗,这是与他内心的纯净相契合的。所以“而无车马喧”突出“清静”真实自然,“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明白坦诚又点明情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意境清澈廖远,景与人合一。志意之真淳撑起了陶诗清朗、灵性的天空。辛弃疾评陶诗“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正揭示了陶诗的最珍贵的价值——“真诚”,着这也是我们鉴赏陶诗一定要具备的一种眼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会陶诗的精神气象。
一首好诗,它的所有形象总是要集中指向同一感发作用的焦点。
部编版教材选了5首杜甫的诗歌。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课杜甫的《春望》一诗从一国“破”、一城“荒”、一家“散”、一人“老”之遭遇表达“感恨”这一主题。作者所见、所听、所触、所想无一不凝聚着思国念家的深切忧思。诗歌中景物的选择、人物的形象、情感的抒发都在兴发读者国破家散的悲凉凄苦。作者所选形象都具备悲凉、萧瑟、冷落的特质,大到“山河”小到“一花一鸟”皆是如此的,而且这些意象的色彩、冷热、疏密、紧慢的对比与融合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细看,诗歌的每一个字都有鲜明的意向指向,集中地表达了感发和情意的趋向。如“破”和“在”地对举,“城春”和“白头”的意象反差,“连三月”和“抵万金”的对冲都突出了一种引人感怀、悲伤的慨叹。诗歌正是通过这样的独具指向的意象,将情志地感发层层叠加,使读者自然而然得到情感的熏染和感发。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目”和一颗多愁善感地心去发现每首古诗词“意象”的指向。
古代诗人们或“散怀山水,萧然忘羁”或托事寄情,畅抒怀抱。以“诗”浇胸中之块垒,疗治自己也疗治读者,同时又兴发了读者对自然和生活的观照体察。诗人于尺幅之内,“聚精会神”。领会古诗词之美,引导学生与诗人内心共感共鸣,才会令古诗词成为学生阅读欣赏的主动选择,从而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