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平
(江西省丰城市剑光中学,江西 宜春 331100)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在备课或上课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选取恰当的问题素材,设置合理的情境结构,逐步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我在日常教学中,作了一些摸索和尝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做法:
数学教师可以设置使学生在认识上模棱两可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进而产生学习的迫切需求,在课堂初期初中学生还未集中注意力时,集中其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图形对称的新课堂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张A4的白纸最多能折叠多少次?”设置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学生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问题来引入新课,从而发现答案。在学生动手折纸时感受本节新课的大致内容,不仅可以极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让学生自我探索答案,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一开始便高度集中。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思考怎样才能折叠最多次数,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继而形成在整节课中稳定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联系,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善于提出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建设问题探究情境,尽力给学生们营造出自我思考和亲身感受的机会,使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提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的有机统一。
例如:为了使初中学生理解和思考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过程中,图形‘动’与‘不动’的问题。如‘一个圆形快速旋转从肉眼观察是否会变成一个球体?’这一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一问题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情绪,这些由浅入深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基础较好的学生自然融入,也可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主动加入,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融入课堂。
针对问题联想相关情境。这种创设情境的数学思维的起点是质疑,只有疑问,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比如,在教学中遇到一道应用题:某商店以每件60元的价格出售两件上衣,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那么出售这两件上衣总的来说是盈利,还是亏损,还是不盈不亏呢?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反应会很大,有的学生会立刻脱口而出说出售后商店不亏不盈,但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生活问题,通过验算,就会发现我想错了。通过这道题目,我们就可以联想到生活中关于盈亏的许多问题,也使得同学们对经济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简单的小情境,可以让我们建立起数学思维,
而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反而会掌握得更加牢固。我们还可以利用列表和树形图,来对结果进行验证,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整体趣味。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对生活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与我们的距离其实并不远,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认真地学习数学,并应用数学知识处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绝对值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平常的经验进行数学教学,如周末小敏从家出发,开车出去游玩,她先往东行驶了20千米,到达了海边,下午,她又往西行驶了30千米,到达超市。家、海边以及超市都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若向东为正,请用有理数表示小敏两次行驶的路程,如果汽车行驶每公里需要消耗0.15升汽油,则这一天中小敏的汽车一共消耗多少升油?[2].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知识中获得数学体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绝对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也容易接受。
初中数学老师用实际问题构建教学情境,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真正应用。把数学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有对新知识学习的自信。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落实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这样创建教学情境:鸡兔同笼就是很经典的案例,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都是对动物感兴趣,进而会主动地去思考,然后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不经意间在生活中使用数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探索,持续的尝试理解新的知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构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它有益于学生从已知到未知场景的观察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且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