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校地融合发展思路与对策的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

2020-12-08 02:05:52刘科建徐慧
魅力中国 2020年36期

刘科建 徐慧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一、产教校地融合发展的研究背景

本文的产教校地融合发展研究背景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依托于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这个背景,结合徐州产教校地融合融合的具体情况,分析研究徐州产教校地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另一方面,以徐州创建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研究如何深化徐州产教校地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二、产教校地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

为了更全面了解我国产教校地融合的研究状况,通过查阅各种国内外相关书籍文献,结合网上查询到的资料,进行研究现状的分析。以“产教校地融合发展”为检索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493篇,其中研究徐州产教校地融合发展主题的21篇。通过对其作者、机构来源、关键词、研究内容等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研究多基于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四位一体”提出推进产教校地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经研究分析,院校办学改革的迫切需要是产教融合发展的核心基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新的发展时期,职业院校已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只有深度融入到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中,才能“有为有位”,而规模庞大、求新善变的产业体系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巨大的支撑。

三、产教校地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研究徐州产教校地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是着眼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也是该市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

对近几年国内外产教校地融合发展典型案例的内容和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为产教校地融合实践提供指导,对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四、产教校地融合发展的研究思路

首先,在界定项目研究对象和范围、确定研究目的和重点问题、梳理研究思路和拟定具体操作方案的基础上,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

其次,对选取的典型产教校地融合的案例进行定位分析,并对调研资料和得到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重点研究如何加快产教校地融合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相匹配、相适应,主动服务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核心的功能与价值。

最后,对本地产教校地融合的典型案例分析出的思路和对策进行全面总结,探索建立常规性、专业化产业调查机制。

五、徐州产教校地融合发展的研究对策分析

本文在研究时要从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创新融合机制,发挥行业企业主体作用;三是搭建合作平台,增强高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这三个方面去定位分析,进行突破。产教融合多方利益主体: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等。要想产教融合达到理想的效果,那就必须均衡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厘清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实现利益各方的共赢。单纯的、单向的供需关系无法促进校企双方的融合。企业必须给学校技术、课程、培训师、设备,才能获得适用人才;学校则需尽快把企业的技术和文化进行课程化改造,才能有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产教校地融合发展研究的重心在如何通过形成团体优势,实现学校与企业、政府的互动、联结与共享,最终实现三者的合作、共赢与发展。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趋势是产教校地融合发展的服务方向。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产业智慧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难点在于如何解决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关系不紧密,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产教校地融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多个典型产教校地融合的案例分析比较研究

研究时至少选取三个典型的产教校地融合的案例(其中包括1个本地的案例),从根本上理清产教校地融合中政府、职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利益主体的“权、责、利”,兼顾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构建完善的区域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运行机制,实现多方主体间利益的共赢,促进产教校地融合高效、有序地开展和持续发展。

(二)研究理论依据“定位准”

对课题进行精准定位分析,形成严谨的研究逻辑链,以三重螺旋模型理论为研究基础,分析学校、企业和政府三者关系的模型;通过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多维度进行研究,使本文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加丰富,研究体系更加完善,研究范式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