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有效的提问

2020-12-08 02:05:52刘林珠
魅力中国 2020年36期

刘林珠

(江西省万年县上坊中心小学,江西 上饶 335500)

在小学数课堂上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问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表现,也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既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法宝,也是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方法,是老师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关键,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助推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保持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如何摆脱满堂灌输的方式以及被动学习的局面,引导学生提问,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让课堂提问具备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提问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首先,要让提问内容具备很强的针对性,这样学生才能基于问题探究更快地掌握知识原理。教师应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和整体实施流程,也要对提问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和教学知识点有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快速认识到学习主题,进入学习探究的氛围中。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易于学生理解并能为学生提供有效探究空间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方式才会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分析与探究,让学生基于对问题的分析解答,慢慢获知相关的知识原理,实现对知识点的吸收掌握。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提问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牢固对知识的掌握,并训练与提升自身的问题分析与解答能力。

比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基于一个具体的数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5的倍数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的重点是任意一个数与5相乘得到的数具有什么特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数与5相乘后得到哪些数,然后提出问题:“这些数都具有什么特点呢?”在学生接收新知识较快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这些数的个位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吗?”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其中的知识原理,使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既能快速地接受新知识又能训练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在讲到这些具备一定理论性的知识时,教师要多通过提问来推动知识教学。这不仅会让理论知识的分析探究变得轻松直观,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结合实例来理解知识原理,还可以有效地化解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障碍,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综合实效,从而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三、启发式提问,调动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艺术,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关键方法。所以在数学这门逻辑性极强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提问不但要有质量,还应该具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如在学习“圆”这一课主要内容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了圆及其圆的特性,了解了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圆周率的相关知识,教会学生计算周长与面积的知识与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为了让同学们能跟上我的教学思路,所以在每讲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都会有意识地插入不同的问题来提问大家,吸引学生。首先,可以让学生回顾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学生就纷纷说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接着我再问大家,这些图形都是以什么线围成的,学生进行思考,调动自己所学的这些图形的共性,与本课“圆是曲线图形”这一特点进行对比,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自然地进行了知识迁移联系上了新知识内容;其次,我又启发学生提问,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物体等,这样的问题不但联系实际,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理解等,接着再让学生动手剪圆、画圆,又让学生观察圆的半径、直径等,不断启发、引导,使提问贯穿整个课堂,也让学生循序渐、由易到难地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的学提问能够为教学带来非常明显的辅助作用。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时应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采取合适的方法和切入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具备明显的针对性,还应更加灵活多样,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并融入问题的探究中。此外,教师也可以尝试提出实践探究类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促进数学课程教学综合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