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促进策略

2020-12-08 02:05:52刘文南
魅力中国 2020年36期

刘文南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碧洲中学,江西 吉安 343900)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因此,初中体育教育也需要更加重视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体育竞赛引入课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完善和实施综合防护

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开展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比较教学中,由于其竞争性和对抗性,参与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身体接触甚至身体对抗。在这一点上,有效的安全措施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规则和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同时,认真检查体育器材和课程教学所需器材,杜绝安全隐患。另外,在竞赛教学前,要向学生充分讲解安全规则,提高学生的竞赛安全意识,以保证竞赛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顺利有效运用。

二、指导学生修改比赛规则和方法

虽然掌握规则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优势,但制定规则的人无疑更具竞争力。因此,在教学生学习竞赛规则和方法后,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修改竞赛规则和方法,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竞赛规则和方法的理解,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比赛的兴趣竞争,激发他们的热情。比如体育老师在教体育竞赛时,一些学生在阅读规则后会快跑慢跑,从而脱离了比赛心理,从而增加了其他学生的心理压力。这时,其他同学会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发现规则的漏洞,完善规则。随着新规则的实施,游戏将更加公平和有趣。学生们通过分析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规则和规则。从长远来看,让学生认识到解释规则的重要性,掌握正确制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学会在今后不同的游戏中观察、比较和分析规则,积极主动地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从学生兴趣出发,巧妙设计体育竞赛内容

体育竞赛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具有一定的竞技性。有时如果游戏内容过于复杂,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游戏中找不到荣誉感,逐渐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教师应合理设置游戏内容,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主题。这些规定是根据初中生的录取情况制定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娱乐活动中的相关运动技能。竞争只是一种手段。

例如,“跳远”是初中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所以在实施“蹲跳”课之前,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跳远的理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两名学生作为一组进行体育竞赛,评价标准为动作标准和跳跃距离。最后,由老师进行综合评分,并对具体动作如起跳姿势、起跳动作、落地动作、跳跃距离等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跳跃技术的掌握,提高他们参加体育比赛的积极性。

四、巧用体育竞赛培养合作意识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学生花大量时间在自己的体育锻炼上,几乎没有与他人合作的条件,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很少,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因此,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适当利用体育竞赛,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引导学生开展团体比赛,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在参加体育竞赛的过程中,为了赢得比赛,各小组成员之间必然会相互配合,这样可以迅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参加“百米接力赛”。为了让本队获胜,各组员将积极分析本组情况,确定各组员的优缺点,做好分工,科学安排接力赛第一轮,进一步确定接下来几招由谁接力,以达到最佳效果,提高获胜概率。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可以大大提高体育课的综合素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创新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差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创新评价方法和内容,重视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评价,使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评价方法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为辅,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以“三级跳”为例,通过体育比赛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训练。学生经过多次训练后,教师可以将各组学生的平均分作为该组学生的总分来计算。这样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鼓励各小组成员积极交流,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要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充分整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然后运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让学生了解体育竞技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而是让学生锻炼身体。体育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运用体育竞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