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彩霞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糜镇张习桥中心小学,山东 德州 253510)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人们的关注点也逐渐从学生的学习成绩转变为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发展上。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占据学生教育阶段的主要时间。但是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渗透性影响也不容小觑。
《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经典地论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及二者的相互关系。随着信息时代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和观念意识的日新月异等都在促使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更是为了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因此,“家校合育”的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校的认可、重视和支持。然而,在城乡结合部,“家校合育”工作的开展程度显然落后于城中心的学校。所以要创新家校合育模式,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为了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我认为在家校合育的教学中,适时开展各类有趣的“小手拉大手”的亲子活动很有必要。亲子活动是一种别具一格、充满活力的特殊课堂,它给了孩子在家长、老师面前表现自我、施展个人才艺的机会,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家长通过亲子活动的友谊平台也更加了解、贴近自己的孩子,增进了和孩子之间朋友般的亲情关系。而我们老师,更是在活动中有了和家长充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家校双方都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在这种特殊场合,家长、孩子在老师的引领配合下开展激烈的比赛或紧张的角逐,从而打败对手,是一种特别开心的事,会给孩子留下美好、难忘的印象,彼此之间也会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感情,提高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和信任度。为此,我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进行亲子教育势在必行。
首先,家长文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家校合育”机制建设成为了可能。虽然我们的研究样本是城乡结合部学校,但大多数家长都受过相对比较好的教育,在25-34岁的家长群体中,至少有60%的家长高中毕业,20%的家长大专以上学历,这种现状必然会带来“家校合育”的新预期、新方式。其次,家庭结构与教养方式的转变为家校合育提供了保障。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多年,第一代独生子女已成长为新一代的学生家长,这一代家长的教养方式,尤其是在核心家庭中越来越体现出时代转型的特征。一项研究指出,某市“80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他们文化水平高,对待孩子更加尊重,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且能以民主、积极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单纯的溺爱或严厉管束。
第一,提高家长管理学生的意识。学生在家里学习,家长是第一监督人和责任人。首先要明确家长的职责范围,他们主要的工作是辅助管理与后勤保障,而不是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比如,家长要及时向班主任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给学生按时提供好三餐,防止学生利用电子设备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等等。家长的角色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已经发生变化,只有家长及时转变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第二,家长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一个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是不能够有任何外部干扰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作保障,学生就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比如,有的家长给学生安排的环境里有电视,又有电脑,甚至还有其他的娱乐玩物,学生怎么能安心下来?再比如说,正值冬天,家长给学生安排的学习空间非常寒冷,学生无法在那种环境下停留太长时间。因此,如果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再好的教学也不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加强家长与班主任之间的交流。班主任需要通过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家长也要向班主任学习如何有效地管理学生。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不认真完成作业。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及时向班主任反映情况。班主任一方面要与家长分享管理的经验与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政策约束学生。很多家长并不了解教育的规律,如果简单地要求家长认真管理,就会出现家长管理太严、太苛刻、不懂得采用合适的沟通方式等问题,反而会激化家长与学生的矛盾,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家长也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当了一个学习者与传达者的角色。
青少年不仅是家庭未来的希望,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单纯地依靠教师或是家长的力量难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与成长。为此,教师就需要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加强家庭教育内容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体现,并有意识的提升家长的责任感和教育参与度,促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能力体现,进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未来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