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方式的实践思考

2020-12-08 02:05:52樊晓青
魅力中国 2020年36期

樊晓青

(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实验小学,河北 邢台 054300)

问题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很好地融入到问题情境中。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够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以及发展。

一、从“独自行动”向“双向互动”进行转换

新课改提出,教师在展开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时,应该将问题教学的模式充分地运用到其中,并且,教师应该对传统模式中的“独自行动”的方式进行创新,充分地意识到问题教学模式的双边特性,帮助学生融入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当然,教师也可以以对话、交流以及涉案的形式与学生展开互动,教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行体现【1】。

比如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以下的问题:“位于红星地区的园林场正在出售一些自己种植的草皮,大概每一个平方米的草皮可以卖到65元,经过一天的出售,一共收入了455元,那么请问园林场今天一共出售了多少平方的草皮?”教师在进行问题。在教学时,就可以采取谈话式的方式,并且根据问题回答的要求和问题设计的意图,来为学生设计以下的问题:“这一应用题中主要包含了那方面的内容?大家能够找到问题中所包含的重要关系式吗?在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应该注意一些什么?”等等,之后再带领学生来对问题的条件以及解决的方法展开分析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只是这一探究活动中的一员,应该辅助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并且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的体现,当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在互动的过程中,就能够使学生充分的融入到可能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从“灌输者”向“引导者”进行转换

展开问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技能以及方法,并且是学生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策略和精髓,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素养【2】。所以说,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时,不应该直接将问题解决的方法为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对解决的方法进行逐步的感知,以此来获得解决问题的精髓。

比如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小明家有一个形状为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其中这块菜地的底是125米,高为55米,并且在今年一共收获了440千克的菜,那么请问,小明家的这一菜地每平方米能够收获多少千克的蔬菜?”教师在根据这一问题展开问题教学时,通过对问题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能够了解到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图是,是学生能够使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来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带领学生对问题的内容展开分析和讨论,最终来获得正确的解题思路,应该根据平行四方形的面积公式来展开计算,以此来获得菜地的面积大小,之后再由440千克来除以这块菜地的面积大小,就能够得到问题最终的答案。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这一解题的思路,每位学生提出这样的引导:“在进行这一应用题的解决时,主要考察的是学生是否能够使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实际的应用,在这一问题的解决时需要将计算公式与数量关系进行有效的结合,然后再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当小学生在进行问题的解答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对解题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这一应用题设计的意图。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充分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技能,并且通过分析和探究,来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从“搬运者”向“加工者”进行转换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够对问题教学的模式进行创新,一直采取的是就问题讲问题的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教材中的数学问题来进行课堂的讲解,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对教学的模式进行创新,并且能够为学生设计出更加科学内容或形式,以此来促进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并且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能力。

比如说,教师在进行“路程”这一类型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教材中的一些案例来进行讲解,并且需要在案例的基础上,来加入一些适当的训练方式,并且对问题进行一定的改变,设计出全新的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对能听解决的方法来进行进一步的掌握,使学生的问题思维得到一定的拓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应该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充分地突出教材中案例说存在的发展特征,来为学生设计出一些更加生动形象的优秀案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维想象能力,还能够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以及发展。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该对传统的问题教学的观念和方法进行创新,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过程中,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素质。